中韓蘇岩礁摩擦,韓國有意侵佔中島礁,中方一句話定調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今年2月下旬,韓國派出一艘隸屬於其海洋科技研究機構的調查船,未經允許接近中國在蘇岩礁附近設立的鋼結構設施。

儘管韓方宣稱是執行“科學考察”任務,但這一行為顯然帶有濃厚的試探意味。

中方海警隨即出動,堅決攔截了韓方行動,並與隨後趕來的韓國海警展開了持續兩個小時的現場對峙。

最終,韓方在毫無優勢的情況下撤離現場。

對此事,在18日,中方一句話定調。

海上摩擦

從這起海上摩擦來看,表面上是一場臨時性的執法衝突,背後卻藏着多層次的政治與戰略考量。

韓國此番主動挑起事端,其時機和方式並非偶然。

首先,恰逢中日韓三國外長會議臨近,韓方可能希望藉此製造籌碼,提升在會談中的話語權。類似的小動作,往往是外交議程談判前的“預熱演練”,試圖通過製造壓力換取讓步。

其次,韓國國內當前正處於政治動蕩的旋渦中。

總統尹錫悅面臨司法調查,其支持者與反對者持續在街頭展開抗議,社會情緒高度對立。在經濟層面,韓國增長乏力,出口不振,央行頻繁降息也難以緩解結構性低迷。

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背景下,政府亟需一個外部議題來引導公眾注意力,“中國問題”再次成為現成的工具。

此外,從地區格局來看,韓國此舉還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推進緊密相關。

美國航母戰鬥群近期進駐東亞,與日韓舉行聯合演習,地區緊張局勢被進一步催化

韓國作為美國的關鍵盟友,常在戰略敏感期充當“先鋒角色”,希望藉助對華強硬姿態換取美方更多戰略與經濟支持。

尤其是在美國對韓國芯片出口限制等政策收緊背景下,韓方需要“立功表現”,向美國展示自己在“印太聯盟”中的價值。

而蘇岩礁本身的重要性,也讓這片看似不起眼的海域成為中韓爭執的焦點。

蘇岩礁雖然是一個水下暗礁,無法用於永久居住,但其所處位置臨近中國東部沿海,距離上海江蘇僅150海里左右,戰略意義不可小覷。

同時,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地下油氣儲量可觀,長期以來都是中韓劃界談判中的敏感地帶。

韓國早在2000年就曾打着“科研平台”的旗號,試圖在蘇岩礁南側建立永久設施,並將其更名為“離於島”,藉此試圖在輿論與法理層面爭取主權優勢。

然而,隨着中國海上力量的迅速崛起,這些“小動作”逐漸被一一破解。

2013年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蘇岩礁隨之納入其中,並不斷加強該區域的巡航與執法頻率。

相比之下,韓國的海警艦艇在噸位、性能與編製規模上均遜於中方。

在此次事件中,韓方即使調派海警增援,面對中方海警的高效處置與現場控制力,也毫無還手之力。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中國外交部的回應。

中方定調

3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針對記者提問,僅以一句話做出定性回應:“中韓正就黃海劃界問題推進談判,雙方溝通順暢,黃海局勢總體穩定。”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分量極重。

中方明確表達了幾點核心立場:其一,問題屬於常規分歧範圍,正通過機制性對話處理;其二,中方沒有升級局勢的意願,但也不會容忍挑釁;其三,穩定是主旋律,破壞穩定者將被視為責任方。

與之對比,韓方則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化與輿論操作傾向。

一邊大肆炒作所謂“中方威脅船員安全”,一邊通過媒體放話召見中國大使館官員,營造“受害者”形象。

實際上,從各方資料與現場邏輯推斷,韓國的調查船明顯沒有合法權限,行動本身就涉嫌破壞雙方在“暫定措施水域”達成的共識,而中方已當場說明構築物為養殖用途,韓方仍執意推進行動,責任不容推卸。

站在更高層面來看,這類局部摩擦不應被單純解讀為單一事件。

近年來,美國在亞太地區頻繁打造“小多邊軍事聯動”,在南海台海、東海等方向“點線並進”,意圖通過區域盟友形成對華合圍之勢。

而韓國、菲律賓等國在配合美方戰略時,往往承擔起“先出手”的角色,成為測試中方底線的前哨。

這種被稱為“代理人對抗”的模式,不僅增加了地區摩擦概率,也讓這些國家在美國戰略中淪為消耗品。

對於中國而言,如何應對這種層出不窮的“低烈度挑釁”,考驗的不僅是軍力,更是戰略智慧。

與其在每一次突發事件中被動回應,不如主動設定議題,引導地區安全邏輯回歸理性框架。

面對韓國這類政治經濟對華高度依賴的國家,必要時可通過貿易與科技政策,精準施壓,促使其回歸務實路線。

同時,也要警惕韓國在“討好美國”過程中變本加厲,進一步破壞中韓合作基礎。

結局顯而易見:這場對峙中韓國並未佔得半點便宜,其外交抗議也未能撼動蘇岩礁的現狀。中方不僅牢牢控制了海域秩序,還通過外交定調將局勢重新納入“可控節奏”。

真正的考驗,並非來自一次對峙的輸贏,而是來自未來這類事件是否會被持續升級、複製,甚至制度化地用作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化手段”。

韓國政府此刻更應捫心自問,是願意繼續成為地區不穩定的推手,為一時政局與美方壓力鋌而走險;還是願意重拾對話理性,尋求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基礎上的長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