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烏克蘭能加入北約,我明天就收拾行李走人!”2025年3月2日,澤連斯基在英國倫敦的一場採訪中,再次拋出這句震撼宣言。
此時,俄烏衝突已打滿三周年,全球目光聚焦於這位“戰時總統”的抉擇,他究竟是在“以退為進”,還是真願為國家安全“讓位”?這場“政治豪賭”背後,藏着怎樣的國際棋局?
其實,這並非他第一次以“辭職”為籌碼,早在2025年2月23日的“烏克蘭2025年”論壇上,他便首次提出“以辭職換取和平或北約資格”,短短一周後,他再次在英國、美國等多國場合,重複這一條件,甚至不惜在美烏會談中掀桌離場,將“以退為進”演繹到極致。
可以說,澤連斯基“辭職換北約”策略,堪稱當代政治博弈的教科書級操作,這種自毀式的宣言,看似充滿悲情英雄主義,實則暗藏多重考量。
其一,重塑國內形象。曾經因戰局不利支持率暴跌的澤連斯基,如今以“捨己為國”的姿態收割民意。
正如他在基輔論壇上的宣言:“我的夢想不是當20年總統,而是讓烏克蘭人不再活在防空洞里”。這既是對國內選舉合法性的重申,也順便將道德制高點收入囊中。
其二,對沖美國的壓力。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要求澤連斯基“下台”,共和黨議員甚至威脅“若不換人,烏克蘭將失去美國支持”。
澤連斯基的反擊堪稱犀利:“若林賽·格雷厄姆想決定烏克蘭總統人選,先來當烏克蘭公民!”,緊接着,又用北約成員國身份作為交換條件,擺出“我不戀權,隨時願意為國家安全讓路”的姿態,狠狠地給予美國回擊。
而且,當美國搖擺不定時,澤連斯基火速轉向歐洲。倫敦峰會上18國領導人集體站台,英國豪擲16億英鎊軍援,法國籌劃停戰計劃,這些動作讓他的辭職條件從“哀求”升級為“交易”。
其三,更深層的動機,在於倒逼北約加速決策。畢竟,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稱“烏克蘭的加入需全體成員國一致同意”,而匈牙利、土耳其等國至今態度曖昧。
澤連斯基的辭職條件,本質是試圖將烏克蘭危機,轉化為“北約資格”的談判槓桿,但現實遠比設想複雜,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難度,堪比攀登珠峰。
從歷史視角看,烏克蘭的北約之路充滿諷刺。2008年,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首次承諾“烏克蘭未來將加入”,但17年過去,承諾仍是一紙空文,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北約多次向烏克蘭表示出曖昧,但始終停留在口頭。
即便澤連斯基辭職,北約的加入條件也不會自動滿足,更可能的結果是,烏克蘭陷入“權力真空”,澤連斯基的困境,與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如出一轍,當年英法用《慕尼黑協定》出賣盟友,今日西方則用“北約門檻”吊著烏克蘭。
當然,這也不能怪歐洲兄弟們,畢竟北約的“集體防禦條款”第五條,要求成員國在遭受攻擊時共同反擊。而當前烏克蘭仍與俄羅斯處於戰爭狀態,若此時接納烏克蘭,等同於北約直接對俄宣戰。
說白了,這場“辭職換和平”的大戲,本質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無奈縮影,你相信澤連斯基這點籌碼,真能改變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