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方出口管制重創的西方發現,大量鈾礦流入中俄

中國商務部自去年底開始實施了3輪,對美國出口一系列關鍵材料的管制,令美國企業和軍工機構如臨大敵。要知道,美國可是世界上,能源和戰略資源的最大消費者之一。

 

【中國管控物項出口】

自從特朗普政府高調提出“能源獨立脫鉤”政策後,美國的企業家們就開始了追逐自給自足夢的旅程,但這條路比想象中的要複雜得多。建立獨立的供應鏈遠非易事,尤其是當高昂的成本,成為翻不過去的大山時。

儘管美國媒體反覆強調,美企並未受到這些出口限制的實質影響,可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事實卻不容忽視,對軍工產品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甚至一些產品的價格已經在翻番。

不僅如此,地緣政治博弈的另一重要參與者——哈薩克斯坦,也在悄然改變着國際鈾市場的版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核反應堆用金屬生產國,哈薩克斯坦正將更多的鈾,輸送到俄羅斯和中國的倉庫中。

 

【鈾】

去年年底以來,哈薩克斯坦鈾礦的開採格局,經歷了一次顯著調整。隨着俄羅斯公司的退出,中國的企業迅速接盤,重塑了該國對外核反應堆用金屬出口的基本格局。

要知道,哈薩克斯坦在全球鈾市場上可是個重量級玩家,佔到了全球鈾材料總產量的45%。而現在,其中70%的產品流向了俄羅斯、中國及本國企業,留給美國、法國、英國和加拿大這些進口大國的份額則少得可憐。

而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西方國家的“安全供應”成了熱議話題。對這些國家而言,鈾不僅是化工和核能領域的關鍵能源,更是一種戰略保障,因為它的需求穩定且難以長期囤積。

 

【稀土礦產資源】

英國《金融時報》聲稱,中俄合作正在“搶走”原本,應該供給西方國家的鈾資源,使得這些國家在全球核材料市場上的地位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美國csis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與俄羅斯已在礦產開採、礦山勘探、鈾材料加工和供應鏈領域形成了深度綁定,並迅速擴大了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鈾礦開採權。更讓西方感到不安的是,俄原子能公司和中國企業,控制着全球60%以上的商業鈾濃縮生產能力。

但其實不難發現,西方媒體如此大張旗鼓地炒作這個話題,其實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製造“能源恐慌”,希望更好地掌控輿論,誇大供應危機;

 

【炒作中國“擴充核戰備”】

另一方面則是配合美國關於中國“擴充核戰備”的炒作,將焦點集中在中俄兩國。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全球鈾供應並沒有短缺,只是在精鍊領域裡,中俄的存在感更加強烈。

如今,美國在稀有元素生產方面處於困境之中,幾乎無法複製中國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稀有金屬生產線,對於美國企業來說,是一次昂貴的賭注。

而在這個全球競爭激烈的舞台上,如何維持競爭力,又成為了擺在美國決策者面前的新考驗。因此,一些美國企業開始嘗試與中國展開談判,尋求打破能源管制帶來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