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攔路虎”完善“支撐鏈” ——濟南市政協現場“商量”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跑”

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主體。6月18日,濟南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有關市直部門代表和企業家代表,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圍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 支持體系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水平的建議》重點督辦提案,開展現場商量。

調研組首先來到山東聖泉集團參觀生物質展廳和創研樓,查看利用秸稈生產的纖維素製品、功能糖、可降解材料等產品,了解企業產業發展、技術引進、創新團隊建設、產學研融合等相關情況。據介紹,聖泉集團是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是“神舟”飛船返回艙保溫原材料製造商,芯片光刻膠用樹脂等多種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下設10餘個專業研究所,擁有科研人員400餘名,與50餘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搭建多個協同創新平台,構建了產學研戰略合作和協同發展新模式,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一體化融合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隨後,調研組來到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參觀企業展廳、cmc研發平台和3400車間真核原液項目。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了解企業產業布局、研發創新平台、智能製造等方面情況。近年來,齊魯製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建有中美聯動六大研發平台,建立了涵蓋化學藥物和生物技術藥物的早期發現、開發與產業化的中美聯動全球藥物開發體系。在產學研合作方面,與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展開多維度、多領域的創新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座談交流環節,市科技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處處長張根生介紹全市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及面臨的主要問題。2024年我市將通過建立推動科技成果源頭有效供給機制、強化科技成果吸納主體培育機制、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承載力支撐機制,進一步激發高校院所、企業創新活力,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活力,促進先進適用成果市內轉化。

座談期間,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圍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支撐體系談經驗、聊見聞、提問題、找答案。大家一致認為,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接承接者和主導者,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平台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供給者,政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協調者和支撐者。科技成果從基礎創新到應用創新,再到形成市場化產品是一個全鏈條多要素髮展的過程,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人才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驅動引擎。市政協委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省醫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魯艷芹,市政協常委、齊魯科技(濟南)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慧東,章丘區政協常委、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呂冬生分別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引進、人才激勵的角度分享了意見建議。

市政協委員、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技術中心型鋼研究所所長趙培林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角度建議疏通堵點,激發創新、轉化積極性。齊魯製藥副總裁、藥物研究院院長張明會,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省軟件行業協會會長朱濤從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銜接角度,分別建議通過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轉化機制,以及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化等舉措,培育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大生態,實現從科技成果產出到經濟產出到優質市場主體培育的良性循環,實現科研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深度賦能。

記者:張成地 編輯:呂冰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