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中國衝擊論”,美高官稱已吸取教訓,美不會再“重蹈覆轍”

觀察者網報道,近日,美國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布雷納德表示,中國在某些行業的工業產能和出口規模都在不斷增大,這會破壞本國或者其他國家企業在美國進行投資的可能性。隨後,她進一步表示,中國已經太大了,大到了不能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美國已經從過去吸取了足夠的教訓,美國不會允許有第二次“中國衝擊”。

這一論調實際上是建立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基礎之上。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在此之後,美國就一直在炒作渲染“中國衝擊”論調。該論調認為,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快速發展的經濟,很可能對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產生衝擊,導致美國製造業產能降低。

不過這一論調在當時並沒有成為主流聲音,一方面當時的中國經濟總量依舊相對較弱,根本沒有辦法對歐美,甚至是對日韓的製造業構成挑戰,當時網上不就盛傳一句話么“用幾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

美國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布雷納德

西方經濟學家也都不認為中國會在短時間內崛起成為一個能夠挑戰美國全球地位的大國。當回過頭來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現在的主流觀點就是當初沒有成功阻止“中國衝擊”,導致美國製造業的衰退,導致美國如今打壓遏制中國發展變得極為困難。

布雷納德口中的第一輪“中國衝擊”,就是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崛起。如今她說的所謂“第二輪衝擊”指的則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特別是電動汽車領域對美國的衝擊。布雷納德就稱,中國通過政策驅動的“產能過剩”,導致中國企業通過極低的成本向外出口,這可能重新對美國製造業產生衝擊,因為這將破壞美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美國將會和墨西哥進行合作,解決中國鋼鐵和汽車大量向墨西哥出口的問題。

本質上,這事就是“中國危脅論”在經濟上的一種延伸,依舊沒有脫離“中國威脅論”的敘事邏輯。其背後目的,依舊是對中國的崛起進行遏制和打壓,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

從2018年開始,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甚至是不惜喊出與中國全面“脫鉤”的口號。但是,這種盲動的做法,結果就是即便是堵死中國的對外出口,但美國和歐洲也會因為缺少工業品而出現惡性通脹。

所以美國喊出的“全面脫鉤”還沒展開,就已經結束。美國隨即轉而開始尋求一種限制中國發展,卻不影響中國物美價廉工業品對西方出口的模式,最終形成的就是對中國的“小院高牆”科技限制模式。而這種“小院高牆”的模式,其實就是布雷納德所稱的應對第二次“中國衝擊”的主要手段。

布雷納德定義的第二次“中國衝擊”,本質上其實是阻止中國藉助新能源實現產業升級,是對中國產業升級“下戰書”。在無法實現對華“脫鉤”的情況下,美國要確保中國繼續保持對中國的技術領先,否則美國將無法在後續的經濟發展中,繼續保持對中國的領先。

為了維持以歐美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西方媒體也在這個問題上不斷帶節奏,在“中國危脅論”的敘事邏輯下,繼續歪曲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甚至是不斷美化美國泛用“國家安全”的錯誤做法,以維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實際上也是繼續為美國出台對中國商品的“高關稅”鋪路,為美國單方面破壞國際自由貿易原則尋找理由和借口。

因為在5月14日,拜登政府已經發布了針對中國301法案的複審結果,宣布在301法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動力電池、光伏產品在內的一系列的商品增加25%到100%的關稅。

這次對華徵稅措施,將計劃在未來分幾年內進行,涵蓋了總價值18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不過這也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廣泛擔憂,一方面這雖然會在短期內對美國國內製造業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長期來看並不是什麼好事;另一方面,包括美國財長耶倫在內的政商界人士也擔心中國將會採取對等的報復性措施。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利就表示,美國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忽視了經濟上的成本,不管是拜登政府推動的“去中國化”,實際上是美國重新回到“重商主義”的一個具體表現。不過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並無法給美國帶來好處,尤其是將中國新能源電動車阻擋在外,並無法給美國的汽車產業帶來競爭力,反而有可能導致美國車企“吃皇糧”,美國民眾也將為高額的車價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