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東縣橋頭鄉減負鬆綁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張茂菁 郴州報道

“以前,我們約村幹部一起入戶走訪,到了時間卻來不了,不是有這個會,就是有那個事。”桂東縣橋頭鄉甘坑村鄰長李植道對以前入戶走訪的情形記憶深刻。

文山會海、“指尖形式”、過度留痕、村幹部“機關化”等“小馬拉大車”式鄉村治理問題一度成為基層幹部身上的“重擔”。

落實“基層減負賦能”,橋頭鄉明確18項賦能措施、57項減負清單,為基層減負鬆綁,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

減負鬆綁,走村入戶的步子更快了

減負鬆綁,賦能基層治理,讓基層幹部擺脫形式主義的桎梏,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以更飽滿的精氣神,凝心聚力投入到基層工作中去。

橋頭鄉橫店村支書“片長”吳中和在群眾家走訪收集民情民意。

“村裡的‘機關’幹部主動打電話約我們下村了,片長組長鄰長一起入戶走訪,辦事效率更高。”李植道說,走訪路上結伴而行,交流辦事經驗,拉近你我距離,分享工作實績。

基層治理的良性循環,源於一套減負賦能與“三長制”的組合拳,取消坐班制,實行輪班制,要求片長帶隊走村入戶。把辦公場景從辦公桌前變成了田間地頭,把“疲於奔命”應付上級檢查變成了真心實意服務人民群眾,真正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

輕裝上陣,產業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讓牌子下牆,為發展上心。精簡掛牌分擔職能,嚴控會議數量,嚴把督查次數,橋頭鄉跟進落實各項減負舉措,實現了從源頭上為基層“鬆綁”“降壓”,讓幹部輕裝上陣。

“以前我們搞發展的時間有限,各種報表、檢查負擔太重,如今把時間還給我們,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走訪群眾,謀劃發展,真正在為村裡的發展想事情、幹事情。”橋頭鄉橫店村黨支部書記吳中和談起減負工作時說。

減輕“擔子”不是降低要求,在推進“減法”的同時,橋頭鄉也着力做好“加法”。不看報告看實績,要求各村把精力放到產業發展中來,積極尋求發展機遇,鼓勵村幹部積極聯繫鄉賢,創造發展機會,要求村幹部學習農業產業技術,走村入戶尋計問策,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橋頭鄉甘坑村“三長”走訪了解粽葉產業發展情況。

2024年以來,橋頭鄉片、組、鄰“三長”緊跟縣、鄉步伐,堅持產業引領,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目標,躬身村莊治理,走訪370餘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00餘條,上報處置安全隱患53處,協助調處矛盾糾紛41起。

橋頭鄉實現了從以“留痕”印證實績到以群眾的“口碑”印證實績,從被動的“要我干”轉變為打心底里的“我要干”,從“卷”在文山會海到“卷”在百姓家中的積極轉變,以減負賦能新成效破除發展障礙、提升服務效能,積極擔當作為,奮力推動鄉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