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橋被船撞塌,拜登計劃拿出40億,要與中國比基建能力

對此次事故,外界最關心的問題,並不是事故的原因,而是出事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為什麼會直接被船撞塌。據悉,這座大橋在1977年建成,採用了“拱橋+連續梁”的設計,橋墩很纖細,也沒有防撞措施。之所以大橋一撞就倒塌,主要原因還是設計問題。從大橋的情況看,其“拱橋部分”只有4個橋墩,兩個主墩。這次達利號撞的地方,就是大橋的一個主墩。不過有當地民眾提出疑問,表示巴爾的摩無論是橋樑還是隧道,都給人一種不安全感,因為使用年份都很長,而且沒有進行過翻新。

這起事件,也讓美國的基建問題,再次成為國際輿論討論的熱點。有觀點認為,美國的基建能力並不差,但太“老”了,一直沒有進行翻新。例如在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大力推動基建,確立了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和高速公路網,使得該國發展出了“汽車文化”。然而,美國基建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例如在2022年5月19日,美國伊登維爾大壩潰壩。事實上,在事故發生前,這座大壩就出現了裂縫,但無論是美國聯邦政府,還是州政府,都不願意撥款維護。

在上任後,拜登就把基建方案作為他的施政重點。在2021年11月,拜登正式簽署“基礎設施法案”,總額高達1萬億美元,以全面翻新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並升級電網、互聯網等,增加美國民眾的就業機會。當時,拜登信心滿滿,表示簽署了這份法案後,只需要一年的時間,美國的基建投資速度就會超過中國。然而到了2023年9月,環球網援引美媒的報道,指出拜登政府實際投入只有2800億美元,還不到“基建法案”預算的25%。換而言之,到了拜登任期的末尾,美國的“基礎設施法案”只推行了四分之一。然而根據道路和交通建設者協會的統計,現在美國有超過34%的橋樑要大修,約7.6萬座橋樑必須重建。如果全美橋樑要全面修復,還需要75年的時間。

在去年美國中期選舉期間,拜登就表示,中國基建曾在世界13名開外,現在已經是第二或者第三,美國卻只能排在第14。拜登沒有解釋這項數據的來源,但強調美國基建能力差,不能引領世界。到了今年3月,拜登政府在新一期財政預算中,又拿出40億美元,投資亞太地區和國際基建領域,以“超越中國”。拜登的做法,很明顯是“政治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