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漢文化的中國印跡

中國文化,中國文字,深深影響着亞洲文明。特別是在東亞,“日朝韓三國”。今天,我們聊聊,朝鮮半島韓國的中國印跡。

首都:“首爾”原名“漢城

現今的韓國政府,以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作為“大韓民國”開國元年,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半部建立大韓民國,李承晚出任首屆總統。首都,“漢城”。2005改稱:首爾。“漢城”已經沿用600多年了,是由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成桂命名的。李成桂建國時,中國正值朱元璋統治的明朝時期。請求朱元璋賜予國號,以表忠心。朱元璋根據“朝日鮮明”,即:國在東方,先受朝日光輝,賜名為:朝鮮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開京遷移到漢陽,正式改名為漢城,以表示對中原文化的崇拜。

韓國在2005年正式宣布將漢城的中文名改為"首爾",同時,正式要求中國再不使用"漢城"這個名字。


韓國國會的徽章。韓國國會會徽呈五角型,中心直接鑲嵌了一個繁體漢字的國字。在木槿花葉中刻入繁體漢字“國”的韓國國會徽章歷史悠久,自1950年首屆國會起就已確定下來。2014年4月8日,韓國國會運營委員會召開會議,通過了修改國會會徽和旗幟的相關法案,若此項提案在國會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原有的漢字“國”將被改為韓文“國會”。


韓國憲法法院的徽標,也是五角型,中心鑲嵌了一個繁體漢字的憲字。韓國人還在2017年10月9日換掉了韓國憲法法院徽標中的漢字。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憲法法院從1988年起使用的漢字徽標,到2017年已有29年,這個徽標中間刻有一個憲字(繁體的憲字),但有韓國學者認為,韓國憲法法院的徽標用中文欠妥,因此就改成了韓字。

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漢字和中國典籍傳入朝鮮,在朝鮮書寫系統形成的早期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朝鮮古籍都是用漢字寫成的。直到15世紀,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創造了韓文書寫體系。

1894年,民族意識覺醒的朝鮮開始致力於“國文”的推廣,但漢字系統仍被用於編寫官方文件、法律協議等。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韓國政府為清除日本的外來詞,制定《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幾十年的“去漢字化”並沒有如韓國人所願,讓韓文更加純粹,反而讓傳統韓國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該國知識分子對恢復漢字的呼籲始終沒有停止。

1999年,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宣布官方文件開始施行“韓漢並用”,公民可以在身份證上登記漢字名字。到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上,全面恢復消失多年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