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中歐峰會上雙方應該沒談出什麼結果,提前一天結束,連個公告都沒出。正在看雙方公布的通稿,本質上的爭議還是貿易逆差。中美當年貿易戰的起因也是在貿易逆差上,長時間大額度貿易逆差肯定誰也接受不了,現在的歷史宣傳上並不普遍表示英國當年在中國賣鴉片也是因為和中國有貿易逆差嘛。
前幾天寫的關於供應鏈轉移的幾篇文章,看評論許多人認為中國生產的東西物美價廉,那貿易順差很正常,洋人們就是看不得中國的好。那就從西方的視角解讀下為什麼歐美認為中國人在加入WTO後佔了他們的便宜,一直宣稱中國沒有遵循入世承諾。
特彆強調下面的內容只是從西方的角度去讓大家了解西方抨擊中國的原因,不代表支持或同意此觀點。
中國加入WTO的好處,前幾篇文章中已經提到過,這裡再提到一點。在中國加入世貿之前,幾乎每年都要和美國或歐盟反覆談判,簽訂新一年度的最惠貿易國協定,那個時候完全要看美國和歐盟的臉色,往往在談判前要派出大型貿易代表團去歐美採購,那時候主要就是購買波音和空客的飛機。
而加入WTO後,相互最惠國待遇是WTO各成員國間法律規定義務,中國終於不用再看對方的臉色,而且憑藉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可以有更優惠的政策,憑藉此便利,讓中國能夠有越來越大的外貿貿易順差,為入世後這22年來高速的發展奠定了基石,除了貿易,中國還藉此獲得了西方有意或無意的技術轉移,即促進了發展又節約了研發的巨額資金。
2001年12月03日 中國簽訂入世承諾表,以國家名義做出入世承諾,共29項。2006年其官方中文版本對外公開,詳見下面商務部的鏈接: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0612/20061204000376.shtml
2010年中國在世博會期間宣布所有入世承諾全部達成:
但西方普遍認為截止2019年為止,完全兌現的承諾只有12項,另外17項並未完全兌現,導致西方企業在中國國內處在一種不公平的地位,導致了嚴重的貿易逆差,這是不能接受的。
主要的幾點有:
1、拖延兌現時間。在WTO入世的談判細節中,許多原本承諾在入世後3到5年內完成的外資准入項目,大部分是拖到2010年前後再發文逐步放開,如建築設計業准入、資產管理准入等。
2、雖然開放准入限制,但增加限制性條件,讓外資企業難以進入。舉個例子,電信業號稱放開了外資限制,至今為止,中國已對外資總計發放了23張電信牌照,但有諸多內資沒有的要求和限制,例如外資企業准入的批准級別是工信部,審批時限最長達14個月,只允許一些網絡接入服務且服務客戶僅限於商用。至今為止,沒有一家能實質性在整個中國大陸開展電信業務的外資企業。
3、准入門檻雙重標準。比如旅行社業務對外資放開,但要求年收入超過5億美元才可以,而對內資就沒有如此高的限制;再比如,允許外資律師事務所來華開展業務,但同時又規定”外國律所既不能出具基於中國法的法律意見書,也不能代表客戶在中國大陸出庭, 而只能就國際法、外國法律及中國法律環境等出具意見。中國籍律師如被外所聘用,便不能獲得中國大陸的律師資格證。“導致事實上外資企業還是不能進入。
4、非關稅壁壘。例如根據入世承諾,最遲於2005年1月1日取消現行的對400多個稅號商品所實施的非關稅措施,包括配額、許可證和特定招標等措施。但實際上許多產品到目前仍然實施配額管理制度。
5、關稅稅率減讓時間拖延。根據入世承諾,工業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在2004年降至8.9%,信息技術產品關稅最遲將於2005年被取消。但實際上工業品關稅直到2018年才降到平均8.8%的水平,而信息技術產品到這兩年才開始逐步降到0%的水平。
6、貿易權放開。根據入世承諾,在入世三年後,將放開所有境內企業的貿易權。但實際上外資獲得貿易權依然有嚴格的限制和准入機制。
7、流通領域。原承諾在兩年內允許外資在合資批發公司內擁有多數所有權,將不設有地域或數量限制。圖書、報紙、雜誌、藥品、殺蟲劑和農用薄膜商品的分銷將在三年內放開,化肥、成品油和原油在五年之內放開之外,一年之內合資企業將可分銷一切進口產品及國內生產的產品。特許經營業務在入世三年後將無限制。但實際上許多產業不允許外資進入或要求相應企業必須是中方控股。
8、交通運輸及物流領域:根據入世承諾,對公路運輸,將分別在一年和三年後允許外資占合資企業多數股份和全資擁有子公司;對於鐵路運輸,將分別在三年和六年後允許外資占合資企業多數股份和全資擁有子公司。這個至少在2015年的限制目錄里還有限制的。
9、金融業。按入世承諾,所有地域與客戶限制將於入世後5年內取消,只根據審慎標準頒發許可證,取消一切現有的限制外國銀行所有權、經營及法律形式的非審慎措施,包括有關內部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的限制;開放金融租賃業務和汽車信貸業務。但實際上對外資的股權和經營範圍有諸多限制性條件。
總的來說,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對入世承諾打一些折扣也無可厚非,畢竟當時中國做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完全遵守規則,大幅開放市場,對某些事關國家安全的產業可能會產生摧毀性的影響,從國家利益和策略上來講多數都是正確的決定,但是也不能說中國在這方面就沒有什麼小動作,一切都是外方無理取鬧。
總的來說中國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市場和開放的環境,而且從事後來看,例如對汽車行業的大規模放開反而促進了國內產業的發展,食品進口的放開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等等,總而言之中國充分利用WTO 規則,保護了大批中國的產業,並極大的推進了很多高科技產業的國產化進程。隨着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加靈活開放的姿態來應對當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