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西方有意推動烏克蘭與俄羅斯進行和談的爆料和猜測越來越多。
從上月起,先是有美國媒體披露,由於對俄烏衝突僵局感到擔憂,同時對西方是否有能力繼續援助烏克蘭缺少把握,美國和歐洲官員已開始與烏方討論如何與俄羅斯談判結束衝突的問題,包括烏克蘭“可能需要放棄什麼”。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截圖
接着,又有多家媒體轉載據稱來自德國媒體的消息稱,作為烏克蘭最大的兩個軍事援助提供方,美國和德國正秘密醞釀一項計劃,以勸說烏克蘭與俄羅斯展開和談。
如果談判不成,美德尋求的替代方案是至少確保前線的穩固,“實現某種沒有正式協議的‘衝突凍結’”。
△烏克蘭《基輔獨立報》報道截圖
如果說先前的報道只算捕風捉影,那麼現在似乎又有了更多實錘證據。
他們為何密集釋放“壞消息”?
首先是美國官方高層口風有變。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日前在加州舉行的里根國防論壇上罕見承認,俄烏衝突“不會有純粹的軍事解決方案”。
“任何一場衝突都不能單靠軍事手段解決,遲早都會以外交解決告終。”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曾起底“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內幕的美國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日前甚至進一步“揭秘”稱,由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和烏克蘭武裝力量總司令扎盧日內牽頭的俄烏和談正在烏境內秘密進行。
△西摩·赫什在“訂閱堆棧”網站(Substack)上的文章截圖
無論這些新的消息意味着什麼,都足以說明,再不談的話,無論烏克蘭還是西方“挺烏”陣營都很難堅持下去了。
美國迄今已向烏方提供了數百億美元軍援,並一再承諾只要烏克蘭需要,美國就會提供支持。
然而,美國國會共和黨人的反對以及巴以新一輪衝突的爆發,使白宮的援烏前景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明。
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主任沙蘭達·揚當地時間4日警告,如果年底前國會不能批准新的援烏法案,美國向烏提供軍事支持的資金將最終耗盡。
△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報道截圖(題圖為沙蘭達·揚)
相比之下,歐洲的困境更明顯。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日前接受採訪時再次承認,由於提高軍工產量困難多多,北約無法滿足烏克蘭日益增長的彈藥需求。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烏克蘭局勢未來會惡化時,他提醒北約各國“應該準備好迎接壞消息”。
但他同時又稱,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北約都必須支持烏克蘭。“我們的支持力度越大,衝突就會結束得越快”。
△歐洲《政治報》網站報道截圖
從這些自相矛盾的表態中至少可以看出,西方不會輕易停止“拱火”,即使在形勢不利時生出“促談”想法,看起來也像是某種緩兵之計。
正如美歐領導人多次說過的,全力支持烏克蘭是為了助其擁有“足夠強大的談判地位”。
西方想把烏克蘭變成“死亡工廠”?
事實上,進入今年以來,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出現了“長期規劃”的新趨勢:美國、英國、德國等主要北約成員國都將援烏支出列入了政府年度預算。
而這背後的驅動力,自然是西方軍工複合體貪得無厭的利益需求。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4日發布的最新報告,去年最賺錢的全球百家軍工企業中,美國佔了42家,總收入高達3020億美元。與此同時,歐洲也有26家軍工企業上榜,總收入同比增長0.9%,達到1210億美元。
報告預計,隨着新訂單的激增,西方軍火商的收入在未來幾年仍將大幅增長。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官網截圖
美國政府近日向國會議員散發了一份“軍援烏克蘭受益州”分布圖,首次詳細列出大約270億美元對烏軍援如何轉化為對數十個州的軍工業投資。
據分析,白宮此舉意在讓共和黨議員們相信,軍援烏克蘭相當於給美國人提供就業崗位,對代表各地選區的所有國會議員都有好處。
△《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也證實,美國31個州和71座城市的117條技術生產線,正在為烏克蘭製造在俄烏衝突中使用的幾乎所有種類的武器。
除了領跑“拱火吸金榜”的美國各大軍火商,歐洲的傳統軍工巨頭也“表現不俗”。
德國最大的軍備製造集團——萊茵金屬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德國政府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不久即設立了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同時不斷向烏克蘭輸送作戰車輛、防空系統和槍炮彈藥。這給萊茵金屬公司帶來了雪片般的武器生產和維修訂單。
△萊茵金屬公司公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業績今年繼續顯著增長,訂單儲備同比增加42%,達到365億歐元。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作為地緣政治緊張以及歐洲各國急於提高軍事能力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萊茵金屬公司股價今年以來已上漲近40%,成為德國DAX指數成分股中表現最好的企業。
預計其營收額到2026年將翻一番,從今年預期的74億-76億歐元增加到130億-140億歐元;營業利潤率將從今年預期的12%升至15%以上。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除了大量出口武器裝備,萊茵金屬公司還放眼“長遠發展”,在10月與烏方合作,把德式坦克和裝甲車的生產線建到了烏克蘭境內。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本月初表示,希望明年在烏克蘭生產出首批裝甲車。
△路透社報道截圖
對此,有俄羅斯專家警告,生產作戰車輛需要大量相關企業的配合,而這些企業在烏克蘭並不存在或已被摧毀。鑒於烏境內所有西方軍事設施都將成為俄軍打擊目標,萊茵金屬公司的“本地化生產”願望恐將化為泡影。
用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學者安德烈·科什金的話說,帕佩格的表態再次證實,西方有意把烏克蘭變成“死亡工廠”。
△國際新聞發布平台newsbeezer網站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