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吐槽:岸田拋棄了跟不上高價的家庭,也無意願拯救公眾

岸田文雄在政府就職兩年後表示:“我將繼續努力創造一個明天肯定會比今天更好的日本”,用他的話來說,現在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

海外公司表示“沒有必要費心向日本銷售”,日本購買力下降

一位在專業貿易公司工作的貿易公司負責人談到了這件事:“價格繼續上漲,無論你買什麼,日元都會走弱,但購買力進一步下降。 我認為,採取無需費心向日本銷售的立場的海外公司數量逐年增加。在多家媒體上報道了日本的“買入損失”繼續惡化。 當然,原因是日元貶值,10月3日日元兌美元跌至150日元,美國的物價在飆升,但工資也在上漲;而日本的物價開始飆升,而工資卻沒有上漲。

岸田自9月25日以來一直沒有提到日元貶值,當時他表示將以緊迫感觀察。

價格飆升也很嚴重。 2023年4月,約5,100種商品價格上漲,而到了10月,又有約4,600種商品上漲。 岸田文雄10月4日表示,他將“保護人們的生命免受高物價的影響”,以應對物價飆升,但具體措施僅限於“繼續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自9月25日以來,他沒有特別提到日元貶值,當時他表示將“以緊迫感監督日元”。 貨幣的疲軟是國家的疲軟,有些人可能會從中受益,但最終對購買不利,價格會上漲。即使工資不漲,也只會漲價。

日本是一個必須從其它國家進口大部分資源、食品和飼料的國家。 日本在30年內無所作為之後,岸田設定了每小時1,000日元(約49元人民幣)的全國平均最低工資,但每小時1,000日元的工資現在可能會被許多國家嘲笑。

岸田宣布他的未來目標是到2030年代中期達到1,500日元(約73元人民幣)。在日本任何地區的商店中都是每小時1,500日元起,但10年內以1,500日元為目標? 這聽起來可能令人震驚,多數日本人認為未來10年的每小時1,500日元是一種恥辱。

政府拋棄“跟不上高價的家庭”

街頭採訪居民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價格上漲,政府理解這一點。他們可能認為需要拋棄一些跟不上高價的家庭,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我只能這麼假設。”

日元貶值和這個國家競爭力和地位下降造成的“買入損失”是如此嚴重。長期以來,如果在日本停留,最好空貨返回;在美國、中國和韓國的所謂“樞紐港”之間來回穿梭,而不在日本停留,這是一個問題。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2021年初步數據顯示日本的港口不再被列入世界港口處理的集裝箱數量排名。 1980年世界排名第四的神戶港在2021年排名第73位,排名第13位的橫濱港排名第72位,排名第18位的東京港現在是排名第41位。 即使它被歸類為京濱港(東京橫濱,川崎),現實情況也是第23位(參考值)。


政府、日本央行和財務省都不願意拯救公眾。

這不僅僅是排名問題,即便日本99%的進出口都是通過海運運輸的,日本被淡化為無利可圖。 甚至常規運輸路線也會陸續被廢除。


如果日元的購買力和貨幣價值繼續下降,日本將被所有30年前會看不起的國家幾乎打敗。 撇開外部因素不談,2022年3月岸田聲稱“政治對結果負責”,但現在很明顯,國家政策存在錯誤。政府、日本央行或財務省沒有任何拯救公眾的意圖。

養老金生活等到半價貼紙

物價漲價、增稅不提高普通民眾收入,岸田內閣列舉了企業稅和所得稅減免以及針對低收入者的措施,但不願對物價飆升採取直接減稅措施。

自民黨的一些新青年提出了“將消費稅降至5%”、“食品零消費稅”、“由政府支付所有電費”等激烈建議,但毫無證據的突然宣布,不僅被在野黨,也被一些執政黨成員視為“選舉措施”和“荒謬”。

10月晚上9點,記者走訪去了東京的一家超市。在熟食店角,壽司卷的價格一直為398日元(約合人民幣19.5元),現已漲到498日元(約合人民幣24.4元),連便宜又受歡迎的油炸食品價格也上漲了。雖然店裡也做出了努力,但由於原材料和運輸成本飆升,終於到了極限,不得不漲價。

今年10月商品漲價約4600種,但相關配套上下游產品漲價數量很可能達到數萬甚至數十萬。 另外晚上9點也是開始貼半價廣告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等待這個,或者等在熟食區前面。一位老人表示需要半價,光靠養老金無法全價購買。

岸田可能希望增加日本的貧困人口數量......

較高的價格落在普通大眾身上,尤其是窮人身上,從中產階級的底層開始。中產階級正在減少,極端貧困人口的窮人數量增加。相反,特別是岸田出任以來,政府似乎想“增加”窮人的數量,並且相關政策都得到了落實。

日本專家表示在經濟規模上日本將再也不能與中國競爭,其他亞洲國家將陸續超越日本。在別無選擇時,只能比對手付出更多代價的現場買入和輸掉。就算贏了,也會反映在終端價格上,只能通過降低消費稅來應對(普通家庭)。


岸田的空洞論調“努力創造一個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好的日本”

岸田就職後的第二年說:“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一個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日本。”但多數人不認為這是基於這些結果的說法,但如果像他所說的那樣忍受價格飆升、保險費和增稅,公眾真的會“比今天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