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爆發一年多,美國終於看清,最該提防的,不是俄羅斯而是印度


經過一年多的俄烏衝突美國在長期援助烏克蘭的同時也逐漸感到疲倦。儘管資金投入頗多,卻未在打擊俄羅斯方面獲得明顯的成果。雖有北約的支持,但烏克蘭卻在戰場上失去了烏東四地。然而,要想奪回這片失地並非易事,因為俄羅斯所吞併的領土鮮有退還的先例。

儘管美國領導下的聯盟對俄羅斯實施了近萬項制裁,但在關鍵的能源出口方面卻未能對俄羅斯形成實質性的打擊。令美國頭疼的是,印度一直在不理會西方的制裁,大規模引進俄羅斯的石油,甚至超過之前一整年的進口量。今年1月,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數量創下了紀錄,達到了每天140萬桶。印度曾以沙特阿聯酋為其主要石油供應國,然而如今俄羅斯已穩坐第一供應商的位置。


印度不僅自身消耗這些廉價的俄羅斯原油,還在稍加加工後轉賣給歐洲和美國。這種巧妙的轉手方式不僅為印度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還使得西方國家在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面前變得無力。同時,印度在供應石油時不再完全依賴美元,這一舉動為能源和美元的脫鉤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政治層面上,印度顯然不願採取針對俄羅斯的立場。作為今年G20的輪值主席國,印度明確表示不希望在會議上提及對俄羅斯的制裁。儘管部分西方國家在會議共同宣言中加入了針對俄羅斯的表述,但這些表述均未能在印度主持的峰會上獲得通過。


印度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不容忽視。自二戰以來,印度軍隊的主要裝備大多源自俄羅斯,這種依賴關係使得印度不可能輕易與俄羅斯斷交。儘管美國也在向印度出售武器裝備並提供技術支持,但想要在短時間內削弱印度與俄羅斯的防務合作幾乎不可能。同時,印度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夥伴,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與中國的領土爭端使得美國不願輕易放棄對印度的合作。


雖然拜登曾點名批評印度在俄烏衝突後的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實際行動上並未對印度採取嚴厲的措施,反而大量引進印度的石油。這一現象表明國家之間的關係並非黑白分明,而是取決於各方的利益。如果美國認為印度在遏制中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麼它與俄羅斯的合作勢必會被視為次要。

綜上所述,雖然烏克蘭衝突持續發酵,但美國逐漸認識到在一系列問題中,印度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印度在能源合作、地緣政治以及國際事務中的角色逐漸凸顯,這也使得美國願意對印度的與俄羅斯的合作保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