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2月中旬歐盟預出台的第十輪制裁計劃中,伊朗成為繼俄羅斯、白俄羅斯之後第三個進入制裁範圍的國家,多家實體被涉及。伴隨該事件引發的風險,伊朗國內外資企業紛紛撤出,造成金融市場新一輪下滑。其貨幣里亞爾在兩周內大幅貶值了20%左右,並在上周六兌換美元比例突破600000比1。在當前經濟動蕩和高風險模式並存的環境下,伊朗迫切需要找到一條出路來緩和局勢,否則可能會出現連鎖反應,甚至引發該國經濟走向“垮塌”。
消息提到,2月初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並承諾將會致力於深化中國和伊朗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有學者根據伊朗訪華推定有一條可行性選項就是加強同“不懼怕美國制裁和政治施壓”國家的聯繫,同時拓展他們的國際原油出口路線;但自從美國組建所謂的“波斯灣護航聯盟”後,就開始干涉伊朗石油出口,甚至以直接扣押油輪的方式封鎖。再加上國際上敢於正面對抗美國的國家實在不多,這就導致伊朗在無法獲得美國“諒解”並解除制裁的情況下,幾乎是寸步難行。
1日當天,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滕布林克公開發表講話稱,現階段美國非常擔心中國與伊朗加強關係這件事,這在各個層面上都令美國感到憂慮。比如石油採購問題,以及“關係到我們國家安全的其他問題”,都會從不同角度會對美國構成威脅。有解讀認為美方的這段言論態度已經非常明確,即“反對中國和伊朗深化關係”,他們未來甚至有可能出手干預。
一些分析則稱,儘管美國務院已經表達了“不滿”,但預測美方對中伊關係的重點仍會放在伊朗身上,因為從上個月的“氣球事件”和布林肯散播“中國可能對俄軍援”消息,最終都是以美方主動出面解釋找台階下而告終,這說明拜登政府並沒有和中方繼續走低關係的決心,儘管他們一直在暗中施展各種手段。現在美國則希望通過聯合制裁壓垮伊朗使其屈服,不給萊希政府任何的喘息機會和緩解制裁的方式,所以他的訪華行程也成為了美方的“眼中釘”。
值得一提的還有,關於中伊關係是否會影響中美關係的問題,我國外交部早在上個月14日就回應稱:中伊合作有利於中伊兩國人民的福祉,有利於維護和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不針對第三方。對此有評論表示:“現在美國顯然是一副尋釁的姿態,要在各個方面創造一些對立和競爭,不過即使是在這一領域仍存在嚴重的雙重標準。比如印度去年對俄大幅度強化雙邊貿易,美方決定放過莫迪政府不對其譴責,現在則又表示擔憂中國和伊朗的關係,可見他們在對待不同國家時所奉行的標準不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