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死亡人數公布!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主題為“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披露,通過分析顯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國醫療機構累計發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礎疾病合併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齡80.3歲,65歲及以上約佔90.1%,其中80歲及以上約佔56.5%,死亡病例90%以上合併有基礎疾病,主要合併心血管疾病、晚期腫瘤、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腎功能不全等。

焦雅輝強調,由於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和心腦血管基礎疾病加重的季節,近期又與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疊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數比較多,這也提示我們要更加關注老年患者,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乙類乙管”傳染病有關規定,及時更新相關數據信息,並向社會公布。

國家衛健委:我國對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的判斷標準與國際基本一致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關於新冠感染死亡判定標準的問題,國際國內非常關注,請問我國在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的判斷標準是什麼?與國際是否一致?

對此,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回應稱,自2020年以來,我們國家始終堅持將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死亡病例判定為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該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判定標準基本一致。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死亡原因歸因分析分為兩類:第一,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第二,基礎疾病合併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乙類乙管”後,新冠疫情公布內容包括現有重症病例數等

1月1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介紹,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甲管”期間,疫情信息每日對外公布。實施“乙類乙管”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對外公布的方式,調整為與其他乙類傳染病保持一致。由國家疾控局授權中國疾控中心,在中國疾控中心網站上對外發布。公布內容包括現有住院病例數、現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數、死亡病例數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信息。

國家衛健委:目前在院新冠重症患者的數量仍處於高位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我們知道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是“保健康、防重症”,請問截至目前全國現有新冠重症病例多少例?醫療機構現有重症床位數能否滿足需要?對重症救治的病例進展如何?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回應,重症患者的救治始終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指導各地建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綜合救治體系,組建了國家和省級的專家組,建立了巡診和會診的制度。重症患者的救治還要強調“關口前移”,在治療新冠感染導致的重症肺炎同時,我們堅持新冠感染和基礎疾病並重的治療方式,多學科診療。

“通過我們的監測數據顯示,在發熱門診達峰兩周以後,在院的新冠陽性重症患者數量也達到了峰值,之後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是目前在院重症患者的數量仍然處於高位。”焦雅輝稱。

焦雅輝提到,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陽性重症患者數量達峰12.8萬人,之後連續波動下降,到1月12日時,在院陽性重症患者總數回落到10.5萬人,重症床位使用率75.3%,重症床位能夠滿足救治的需要。此外,1月12日,在院新冠陽性重症患者當中,以基礎性疾病重症合併新冠病毒感染是9.7萬人,佔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佔比是7%。

從數據分析來看,焦雅輝介紹,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以老年人為主,年齡最大的105歲,平均年齡75.5歲,60歲及以上的佔比是89.6%。第二,普遍合併有多種基礎疾病,具有一種基礎疾病的患者佔比40.7%,兩種基礎疾病佔比24.6%,三種及以上基礎疾病佔比是34.8%,多數基礎性疾病是心腦血管的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如何保證新冠疫情信息客觀真實?國家疾控局回應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負責同志及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出席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

發布會上,澎湃新聞記者提問,網友反映,目前對外發布的疫情信息與群眾感受不一致。請問,接下來新冠疫情監測和信息報告工作將如何開展,如何保證信息客觀真實?

對此,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表示,為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後疫情信息報告和監測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相關通知,進一步壓實各地責任,繼續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絡直報為主體,做好醫院就診病例的監測和報告,部分醫療機構門急診的監測,重點機構監測,重點人群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以及時掌握疫情趨勢變化和病毒變異株的情況,為疫情防控提供基礎支撐。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和《傳染病疫情報告規範要求》,督促各地認真落實疫情信息報告工作,要求責任報告人和責任報告單位依法及時規範報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

國家衛健委:做好醫療救治是實施“乙類乙管”後應對疫情的關鍵

今天(1月14日) 17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做好醫療救治是實施“乙類乙管”後應對疫情的關鍵。

要面向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基礎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做好健康監測和分級分類服務,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要落實三級醫院分片包干責任制,暢通重症轉診綠色通道,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關注農村地區,落實五級書記抓疫情防控的機制,發揮縣醫院龍頭作用,做好分級分類救治,通過下沉巡診、遠程協作等方式,提升農村地區醫療服務能力;要倡導繼續做好個人防護,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健康幸福過大年。

國家衛健委:全國發熱門診的診療量2022年12月23日達到高峰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全國發熱門診的診療量2022年12月23日達到高峰,是286.7萬人次,之後是持續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萬人次,較峰值時數量減少83.3%。1月12日全國普通門診診療總人次913.5萬人次,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乙類乙管”後新冠疫情信息將發布哪些內容?國家疾控局回應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疫情信息應向社會公布,實施“乙類乙管”後,新冠病例疫情信息如何發布?應該發布哪些內容?

對此,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表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甲管”期間,疫情信息每日對外公布。

楊峰稱,實施“乙類乙管”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對外公布的方式調整為與其他乙類傳染病保持一致,由國家疾控局授權中國疾控中心在中心網站上對外發布,內容包括現有住院病例數,現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數,死亡病例數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信息。

國家衛健委:各省發熱門診就診人數呈達峰後整體下降 全國急診高峰已過

1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現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一共開設的發熱門診是1.64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是 4.31萬個,全國發熱門診的診療量在2022年12月23號達到高峰,是286.7萬人次,之後是持續下降到1月12號回落到47.7萬人次,較峰值時的數量減少了 83.3%。

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熱門診和診室的就診人數均呈現達峰以後整體下降的趨勢。農村地區也呈現下降趨勢,城鄉的趨勢是趨同的。發熱門診新冠陽性感染者的檢出比例也持續下降,峰值是12月20號33.9%的檢出率,到1月12號下降到10.8%。這個趨勢表明發熱門診的高峰已經過去。

她表示,急診的情況總體也呈現了達峰以後持續下降的趨勢。全國急診診療人次在2023年1月2號的時候是達峰152.6萬人次,之後持續下降到1月12號的時候下降到109.2萬人次,較峰值的時候下降 28.4%。急診當中新冠陽性感染者的檢出率由12月22號的峰值8.8%之後穩步下降到1月12號的2.9%。這一數據也顯示全國急診高峰已經過去。

國家衛健委:新冠住院患者1月5日達峰值,約162.5萬人

1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有關情況。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此前,在經歷疫情高峰的城市短期診療需求增長較快,不同程度出現了供需矛盾,請問現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新冠感染者收治住院的總體情況如何?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根據我們的監測數據顯示,現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數量呈現出連續下降的趨勢,在1月5日的時候達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的峰值162.5萬人,之後連續下降,到1月12日回落至127萬人,其中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收治了117萬人,定點醫院和亞定點醫院收治10萬人。

“在院新冠感染者的佔比也呈現出連續下降的趨勢。”焦雅輝表示,1月3日檢出率達到峰值27.5%,之後持續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21.7%,較峰值時期下降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