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雜誌8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實力並未見頂,副題:為什麼北京等得起 隨着美中關係急劇下降,一種可怕的新看法開始在一些美國分析家和決策者當中流行:中國“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正迅速關閉,迫使北京儘快迅速而有力地採取行動。此種說法基於這樣的觀念,即中國崛起已接近尾聲,人口下降、債務負擔、不平衡創新以及其他經濟問題減緩增長,導致中國不具備能力挑戰美國的軍事力量或政治影響力。北京意識到這些不利因素,因此可能儘快採取行動,以免為時已晚。
但這種分析是錯誤的。確實,中國經濟上升速度放緩,從而阻礙北京的軍事、政治抱負。但從中國經濟高峰的任何下降都會是逐步的,而且可能因大量研發支出而得到緩解。事實上,從目前變化軌跡看,今後10年中國將擁有比過去20年更多的資源與美國競爭。北京投射力量的能力將變得更強而不是更弱,而美國將難以在亞洲對抗中國的挑戰。因此,中國實現地緣政治雄心的窗口並未變狹窄,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等待。
人口減少並不一定意味着經濟迅速衰退。中國勞動力減少可能已有10年,但經濟增長仍超美國。若人口是註定的,到那時美國也會急劇下降。但實際上,美國經濟狀況像中國一樣,取決於許多其他因素。
其中一個因素是債務。債務拖累中國增長,但這個問題是長期的,不是急性的。根據世行數據,2019年中國在基礎設施、土地和機械方面的支出為6.2萬億美元,比美國多1.6萬億美元。無疑,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有相當多的資源可支配。另一因素是創新。北京有能力在新技術上花費巨資,這將帶來適度、持久的經濟推動。2019年中國研發支出約為5150億美元,美國則為6330億。今後20年,至少在一些重要領域,中國保持與美國的科技水平均等將比以前縮小技術差距更容易。
軍事趨勢同樣對中國有利。從過往看,中國能以較少資源進行競爭。自2010年以來,中國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在下降。過去這些年,中國着力打造不對稱能力。今後10年,中國在整個亞洲投射力量的能力將增強。能增強部隊協同的網絡和空間基礎設施,將威脅美國的地面和天基武器。由於在高超音速技術方面的進步,中國將擁有比美國更多的海軍艦艇和更有生存能力的核武庫。
一些中國評論員回擊美國關於“中國見頂”的言論,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讓美國媒體和學術界的悲觀預測落空”。今後數年,美國更有可能面對一個自信的、有能力的中國,而非一個沒有安全感、魯莽的中國。▲
作者奧莉安娜·馬斯特羅等,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