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無法承受對華制裁,德總理否認訪華後,要求德企減少對華依賴

據德國新聞電視台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在記者會上回答有關德國經濟依賴中國市場的問題時,他表示,德企應該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此外,他還在會議上透露,自己近期暫無訪華計劃。

朔爾茨及德國的一些政客在近段時間反覆提及要減少甚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顯然,結合中德建交以來的經濟合作趨勢來看,德國要想短期內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

鑒於當前緊張的台海局勢,德國記者還就中美本輪台海交鋒向朔爾茨提問道,屆時若德國參與“制裁”中國大陸,所導致的後果是否是德國可以承擔的?

對此,朔爾茨並沒有做出正面答覆,但他依然強調,德國目前的戰略重心就是減少進口依賴,並尋求多元化的合作夥伴。德媒稱,雖然在這次採訪中,朔爾茨隻字未提中國,但卻又處處都在“關注”中國。

眾所周知,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是很大的,在此前德國一些政客呼籲德企與中國“脫鉤”時,德企就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態度,一些西方媒體將之形容為是“對中國市場明顯的‘忠誠’”。

長期在中國發展並家喻戶曉的德國汽車企業奔馳,不但不願意應德國政客們的呼籲撤離中國,而且還表示將會進一步提升該企業在中國的的活躍度。

除了奔馳之外,大眾等一些在國際上較為知名的德國車企,都表示不願離開中國廣闊的市場。可以說,德國的一些汽車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已經“紮根了”,再加上中國廣闊的消費群體,對於汽車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

可以說,德國僅僅是汽車產業這一行業,想要放棄中國市場就不太現實,更何況是德國在多個領域同時與中國“脫鉤”,可想而知,這將對整個德國的出口經濟造成重創,因此,朔爾茨的呼籲其實很難成為現實。

德國工業企業博世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頓就直言道:“沒有市場可以取代中國”。對於德國來說,不僅僅是在出口方面十分依賴中國市場,在進口方面也至少有近四分之三的公司都不得不從中國進口零配件。

其實這也就說明,就德企而言,對於中國的依賴並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合作,更多的是關係到技術領域的發展。

毫不誇張地說,雙方在經濟領域幾乎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貿易交流圈,不僅雙方能夠共同獲利,還能相互刺激進步,達成良性循環。

從德國企業今年的發展方向,其實就能看出來,德國本身和中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也是十分密切的。在當前的緊張局勢下,德國國內不僅存在着高通脹問題,還面臨著能源緊缺的危機。

十年前,德國全國四分之一的電力來源是核電,但就在各國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能源危機之時,德國卻宣布要放棄使用核電,並相繼關閉了國內的核電站。德國政府還承諾,將在今年全面“棄核”,並計劃在2038年關閉所有的煤電站、在2050年放棄使用天然氣

那放棄了這些能源,德國又該如何發電呢?答案是新型能源。據數據顯示,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到了德國的近50%,其中最主要的還是風力發電,其次則是光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這兩項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設備組成部件,主要又是由中國供應的,換而言之,德國就是將對能源的依賴轉移到了對中國設備的依賴上。

目前,對於德國來說,再次拾起核電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繼續在可再生能源上進一步擴大發展,至少在短時間內,德國不太可能離得開中國。另外,就連德國電動汽車所需的鋰離子電池的最大進口國也是中國,據有關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時,德國從中國進口的鋰離子電池就佔到了此項進口總額的46%。

可以說,無論是新能源發展、還是原材料等領域,德國對於中國的需求,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找到“替代品”的。並且對於這種互利互惠的合作,只要德國能夠一直和中國維持友好的合作關係,都是可以長期進行下去的。

但如果德國非要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踩紅線,那就勢必會影響到雙方之間的經濟往來。前段時間,就有台媒稱德國國會議員貝克爾將竄訪台灣地區,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還放言,如果大陸採取軍事手段收台,德國將為台灣地區提供“支持”。

這些言行都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德國應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想和中國保持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就不應該在原則性問題上隨美國起舞。尊重中國主權,雙方將可以繼續維持互惠合作,若是繼續挑釁,最終只會損害自身利益,相信德國應該能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