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開始品嘗制裁俄苦果,德企巨頭面臨倒閉,最終將目光投向中國

據《觀察者》援引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30號發布的報道稱,德國化學品巨頭巴斯夫公司,很可能因為被迫關掉他們在國內的一處化工生產基地,因為工廠所需要的電力以及產品原料,都需要源源不斷地天然氣供應。依照目前公開的數據,巴斯夫公司在歐洲地區消耗的天然氣總量中,有6成被用在電力和蒸汽發生,有4成被用於產品原料,因此天然氣能否穩定供應,以及天然氣的價格波動,都將直接影響巴斯夫公司的正常運轉,由於俄羅斯與西方陷入空前對立的狀態,導致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出現了嚴重的短缺。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2022年的冬天對於歐洲而言非常難捱,但是在巴斯夫公司看來,寒冬已經降臨了。值得一提的是,巴斯夫公司不僅僅是德國的化學品巨頭,此次關停的化工生產基地,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化工廠之一。

因此一旦真的關掉工廠,不僅會讓數萬名員工失去生計來源,同樣也威脅到德國經濟,身為“歐洲經濟發動機”的德國一旦受損,勢必會產生連帶效應,讓本就處於通膨危機的歐洲雪上加霜。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巴斯夫公司正在目光轉向中國,該公司曾於2018年在湛江投資建設了一體化生產基地,這座基地作為巴斯夫公司成立至今最大的投資項目,將成為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而基地內的首座生產裝置,即將在今年正式投入運營。

諷刺的是,當德國企業開始為了求生存而在全球布局時,德國政府卻揚言要“調整對華政策”,並且一再鼓吹“要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可現實情況是,中歐已經早已經深度融合,所謂的“脫鉤論”既然沒能被美國實現,也同樣不可能在歐洲奏效。

默克爾卸任之後,德國政府的外交決策就立刻出現了轉變,不僅放棄了默克爾時期的務實精神,還一股腦的投身於美國掀起的反俄抗中浪潮。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身為德國總理的朔爾茨,依然保持着最後的清醒,避免中德關係在短時間內大幅倒退。

但眼下的俄烏衝突,毫無疑問是給德國政府敲響的警鐘,長久以來,歐盟就自詡是世界一極,試圖與中美俄分庭抗禮。但是冷戰結束至今,歐盟變得越來越像是美國的附庸和隨從,身為歐洲火車頭的德國,過去在默克爾的帶領下有驚無險的度過了一個個難關,可是俄烏衝突的全面爆發,正在逼迫德國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戰略。其實無論是通膨危機,還是能源短缺,對於德國而言都不是無法跨越的障礙,真正的問題在於,德國是否擁有避免重蹈覆轍的政治智慧。

中德兩國過去幾十年的貿易往來,已經證明兩國完全實現互利共贏,德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務實精神,也為自己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空間。朔爾茨政府理應意識到,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都不可能允許別國以“絕對安全”為理由,損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俄羅斯如此,中國也是如此。俄烏衝突已經證明,西方奉行的對俄政策無助於和平與穩定,若德國繼續沿着美國畫下的道路,在經貿領域與中國站在對立面,中國將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合法利益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