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召開前夕,普京送出一份“大禮”,俄防長或秘密前往烏克蘭

很有意思,七國集團(G7)峰會於26日召開,而俄總統普京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剛好在前一天,也就是當地時間25日,於莫斯科舉行會談。

實際上,盧卡申科早在23日便已抵達俄羅斯,這幾天一直在和普京交流對話。不難看出,雙方需要探討的問題很多,而且“非正式會談”的方式比較輕鬆,可見兩位總統關係之緊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25日的談話內容,畢竟拜登當天已乘坐“空軍一號”抵達德國巴伐利亞,準備出席明天的G7峰會

不出所料,俄方當天公布了俄白兩位總統的部分會談畫面,普京在會談中透露,美國在歐洲6個北約成員國的境內,部署了不下200枚戰術核彈頭,且北約為此配備了257架可搭載核武器的戰機。

對此,盧卡申科希望俄軍能做出“鏡像式回應”,以對抗攜帶核武器的北約戰機在白方邊境附近飛行的挑釁行為。

只不過,普京自信地表示:沒有必要。原因很簡單,俄方將向白方移交“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其作為俄軍最重要的現代化裝備之一,擁有足以反制美國和北約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

顯然,在普京看來,與其“千日防賊”,不如“手中有劍”。更何況,普京對這款武器有信心,否則俄軍怎麼會給這款導彈系統冠以“當代梟雄”的稱號?

除此之外,普京還有別的打算。

一方面,點明北約在歐洲部署的核武器數量,既是讓國際社會看清北約對俄羅斯的“核威脅”,也是讓歐洲清楚:美國在這片土地上部署核武器,終究會害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歐洲民眾。

最巧妙的一步,就是普京拒絕盧卡申科的舉措,不僅表明俄方同樣擁有對等威懾北約的手段,而且適當釋放了“無意升級局勢”的善意,不愧是執掌俄羅斯政權超20年的著名政治家。

另一方面,拜登從明天開始,將先後參加G7峰會和北約峰會,俄方必須先給西方一個“下馬威”,以免歐美小覷俄羅斯及其盟友、在峰會上“大放厥詞”。

況且,俄烏衝突仍是歐洲各國最關心的問題,而美國援烏的“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炮系統日前已經抵烏,且烏軍正在戰場上使用該武器打擊俄軍軍事設施。

在這樣的背景下,俄方將一款更先進、更強悍的導彈系統移交給白俄羅斯,無疑會讓周邊國家膽戰心驚,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說起來,俄烏局勢近來風起雲湧,這兩天可發生了不少“新鮮事”

比如,俄國防部在26日發布消息稱,俄防長紹伊古視察了參加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的俄軍部隊,並向優秀官兵頒發了“俄羅斯英雄”金星獎章和“英勇勳章”。

值得一提的是,俄方報道並沒有提及紹伊古視察部隊的具體地點,但有烏媒懷疑:紹伊古視察的俄軍部隊所在地,或許就位於烏克蘭境內。

關於這點猜測,其實可能性不低。

一來,在俄方公布的畫面中,紹伊古乘坐的交通工具是直升機,且周圍安保人員身穿防彈衣和防彈頭盔,可見安保水平較往常更高。

二來,俄國防部沒有透露視察地點,這本身就不多見,原因無非是為了避免泄密。而且授勛儀式雖然莊重但略顯簡單,顯然是條件有限,這也符合前線指揮部的特點。

三來,俄烏戰局眼下已進入“關鍵階段”,俄防長前往前線慰問官兵、鼓舞士氣並不難以理解。

畢竟,俄軍在取得重要戰果的同時,也面臨著艱難考驗。

25日的時候,俄國防部就公開承認,盧甘斯克武裝在俄軍的支持下,已經完全控制了北頓涅茨克市及周邊地區。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烏克蘭官員的證實,當地烏軍已經從北頓涅茨克撤離。對此,烏國防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夫無奈承認:守住北頓涅茨克防線已不再可能。至於烏總統澤連斯基,則表示會“奪回包括北頓涅茨克在內的全部失地”,算是變相承認了該地失守的事實。

而隨着北頓涅茨克的易幟,俄方距離完全掌控盧甘斯克只差最後一步,那就是與北頓涅茨克一河之隔的利西昌斯克

可據俄媒報道,約有1萬到1.2萬名烏克蘭士兵在利西昌斯克據守,這“最後一塊骨頭”顯然不好啃。須知,衝突已經持續了123天,烏軍能在此湊出一支超一萬人的部隊,對於捉襟見肘的基輔方面而言,可謂是“大手筆”

當然了,永遠要辯證地看待問題。

第一,這支烏克蘭武裝部隊,肯定不是成建制的“正規軍”,其內包括僱傭軍、所謂的自願營和民族主義營等,人員構成十分複雜,戰力良莠不齊

第二,此前烏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就已經承認,烏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派遣未經訓練的年輕士兵上前線。如此看來,利西昌斯克或許也有新兵駐守。

第三,由於俄軍在北頓涅茨克的攻勢,不少烏軍後來都選擇了撤入利西昌斯克,算得上是俄軍的“手下敗將”。這些剛剛經歷挫折,且身心俱疲的烏軍士兵,究竟能發揮出幾成戰力?

毫無疑問的是,利西昌斯克不是馬里烏波爾,也不是北頓涅茨克,俄烏雙方在這裡的較量,或許會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地方。

總之,俄烏局勢依然緊張,還是希望能儘早實現停火止戰。但必須指出的是,正在舉行的G7峰會和即將舉行的北約峰會,免不了要對俄烏局勢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