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浪漫主義時期的小提琴音樂

一、西班牙音樂的民族特色

西班牙是歐洲保留本民族音樂藝術特色最多的一個民族。西班牙民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他們熱愛音樂舞蹈,日常生活常常由音樂舞蹈相伴隨。

由於西班牙地區與地區之間山巒的阻隔,相互交流相對較少,每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風味的歌舞,如源自西班牙本土的探戈舞、霍塔舞、波萊羅舞、阿拉岡涅茲舞,瑪拉歸納舞等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特殊格調,這些絢麗多姿的西班牙音樂舞蹈充分表現西班牙的音樂舞蹈的民族特色。

這些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不但深刻地影響了西班牙本國的作曲家,而且許多外國作曲家,被西班牙的音樂舞蹈所感染,創作出具有西班牙特色的樂曲。

例如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俄國民族樂派音樂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西班牙血統的法國作曲家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等具有非常鮮明的西班牙民族特色。

二、西班牙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

薩拉薩蒂是浪漫主義時期西班牙最具民族特色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風格輕靈飄逸,音質純凈,音色甘美,使聽眾一個個彷彿着了魔般的如醉如痴。

他是一個天生的炫技高手,演奏慢樂段時珠圓玉潤,純凈清澈,演奏快樂章時又如水銀瀉地,玲瓏剔透,被稱為“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帕格尼尼”。

薩拉薩蒂(1844年3月14日生於西班牙北部的潘普洛納;1908年9月20日卒於法國比亞里茨)薩拉薩蒂是西班牙的巴斯克族人。

他的家境貧寒,父親是軍樂隊隊長兼小提琴手,他5歲起跟着父親學習小提琴。

這個頭髮捲曲,眼睛又黑又亮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一種神童般的稟賦和悟性。

8歲時他已經能夠跟着父親去各地表演了。為了讓兒子接受更正規的音樂教育,父親把他送到首都馬德里,師從著名小提琴教師薩埃茲。

薩拉薩蒂住在老師的家裡,耳提面命地接受老師的教誨,果然琴藝大進。

不知怎的小提琴神童的名聲終於傳到皇室耳中,於是10歲的薩拉薩蒂被請到了宮廷中,在國王大駕前當場演奏,結果聽得那些皇親國戚們不住地頜首稱讚。

伊薩貝拉王后當即把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作為禮物贈送給這個可愛的孩子,並許諾將承擔他未來進一步深造的全部費用。

於是兩年之後,薩拉薩蒂來到法國巴黎,拜法國小提琴學派的傑出代表阿拉爾(1818-1888年,任巴黎音樂院教授達三十二年之久)為師。

其實薩拉薩蒂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在跟阿拉爾學琴之前他已經掌握了十分完備的技術。

事實果真如此,他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學完了小提琴全部的課程。

但為了學習作曲與和聲,薩拉薩蒂又專門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了六年,這無疑為他日後創作小提琴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61年,17歲的薩拉薩蒂以小提琴、和聲和視唱三門學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成為該院當年最優秀的畢業生。

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就開始了他那行蹤不定、享盡榮耀的演奏生涯。

他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到處受到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直到1870年才回法國,在巴黎舉行一系列音樂會,這時他已經是世界聞名的音樂家了,1876年在維也納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

與德國小提琴學派的大師約阿希姆倡導的“演奏要忠實於作品原作精神”的原則分庭抗禮,薩拉薩蒂是那個時代“炫技派”的最傑出的代表。

也許炫技是深藏於拉丁民族熱情四溢的民族精神中的內在需求,以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為代表的19世紀小提琴表演藝術的主流對於聽眾的引人入勝仍是每位小提琴家所心醉神迷、傾心嚮往的。

薩拉薩蒂無疑具備了這種炫技的資本,他是一位天生的炫技高手。

他的演奏風格輕靈飄逸,音質純凈,音色甘美,技巧完善。欣賞他的琴聲宛如聆聽夜蔦在歌唱,在他的琴聲中既有松濤的巍峨沉吟,更有流水的柔美纏綿。

他的演奏使聽眾們一個個彷彿着了魔般的如醉如痴,而他的琴弓便是點石成金的魔杖。

他同時代的人這樣讚歎道:“在薩拉薩蒂演奏的時候完全聽不出弓子在琴上運動的痕迹,弓毛也好,松香也好,換弓也好,什麼也覺察不到,沒有一點費勁和發緊的感覺—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鬧著玩兒那樣的輕鬆,可是聽起來一切又都那麼理想。”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弗萊什(1873-1944)也盛讚他“好像是個下凡的天仙”,“他拉起琴來在技術上簡直靈活透頂……你一面聽,一面只有叫絕的份兒。”

其實,薩拉薩蒂的先天條件不算好,但他卻根據自己的客觀條件巧妙地設計,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他採用的揉指幅度大而緩慢,因而音色就顯得特別飽滿甜美。

他的弓法也出神入化,壓弓的力量很小,換弓不露痕迹,這就使他的琴聲既輝煌又流暢。演奏慢樂段時珠圓玉潤,純凈清澈;演奏快樂章時又如水銀瀉地,玲瓏剔透。

從他演奏自己創作的《流浪者之歌》中就可以充分體味到這兩者兼而有之,天才絕倫的演技。

薩拉薩蒂一生積極宣傳新的音樂作品,對小提琴藝術的發展起了重大影響。

他的輝煌業績不免博得許多作曲家對他的敬意,有許多小提琴曲都是專為他而作的。

法國作曲家聖桑把他最出色的小提琴作品《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哈瓦涅斯》都題獻給他;而聖—桑的朋友拉羅也不甘人後,把自己的《f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西班牙交響曲》都題獻給了薩拉薩蒂。

德國作曲家家布魯赫很有意思,他先是把他的《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了約阿希姆,繼而又將其後創作的《d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和蘇格蘭的幻想曲題獻給了約阿希姆的對手薩拉薩蒂。

但常見有人將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也列為題獻給薩拉薩蒂之作。

按維尼亞夫斯基1862年完成此曲時,薩拉薩蒂才剛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不久,實在很難想象當時已名冠全歐的維尼亞夫斯基會把自己的這部傑作去題獻給一位初出茅廬的弱冠小子,於理不合。

薩拉薩蒂不但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而且在創作上也不愧為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在20世紀的傳人,由於受到19世紀下半葉民族樂派的影響,他以家鄉的那些色彩濃郁,性格鮮明的地方民間舞蹈為基礎創作的《西班牙舞曲集》、《引子與塔蘭泰拉》、《巴斯克隨想曲》等都是技巧艱深、短小精悍的提琴小品;而編號為作品20的《流浪者之歌》和作品25的《卡門主題目幻想曲》更是成為20世紀小提琴作品的經典,是每位小提琴名家都樂意演奏的音樂會保留曲目。

當年,薩拉薩蒂自己就是在歐美的舞台上演奏着它們,從而將璀璨絢麗的西班牙音樂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除小提琴演奏和創作之外,薩拉薩蒂還是一位情趣高尚的收藏家,他收藏名琴,手杖和其他珍貴的古董。

當他於1908年9月20日在法國去世時,身後留下了300萬法郎的巨額遺產。

他在遺囑中把大部分錢財都捐獻給藝術機構和慈善機構。在他曾經求學的馬德里和巴黎兩所音樂學院,分別獲贈一萬法郎和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

他逝世後,在他的家鄉潘普洛納建起了一座“薩拉薩蒂博物館”,那裡珍藏着他的作品、手稿、名貴小提琴以及他歷年來收藏的許多紀念品,它們都是這位小提琴大師璀璨人生的見證者。

三、薩拉薩蒂的主要小提琴代表作品賞析

吉普賽民族:吉普賽人是沒有定居的習慣的,也沒有固定的國度。

他們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酷愛自由的流浪民族,常以賣藝、算卜為生,寧肯風餐露宿,四處漂泊,也不願放棄這種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吉普賽民族最早發源於北印度地區(根據是他們的語言和梵語很相近),九世紀時足跡抵 波斯一代,大約在十一世紀的時候遍及歐洲巴爾幹半島各國。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歐洲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左右。

吉普賽人的音樂除去基本民族固有的意外,還往往在演奏或演唱中吸收了不少別的民族的東西,由於他們的風格的特殊趣味給這些新吸收來的音樂,浸入很濃的吉普賽味道,因此,一提到吉普賽音樂實際上也包括被他們吉普賽化了的其他民族的音樂。

吉普賽人的音樂放蕩大膽,打破一切拘束,敢於使情感任意奔放,色彩絢麗多姿。這些特色吸引了不少音樂家,其中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就是運用吉普賽人的音調和他們的特殊風格完成的。

此曲系根據他在布達佩斯旅行期間所聽幾首吉普賽旋律而作。

樂曲共分四個部分:

①引子,中速。一開始就用小提琴G弦拉出悲劇性的主題,保持着 內在的緊張度。

②慢板,速度自由。華彩模仿匈牙利民間彈撥樂器、吉他琴,頗具特色,表現出一種空曠、悠遠的蒼涼和悲嘆。

③速度更慢。原是一首匈牙利吉普賽歌曲,經作者妙手點撥,現已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小提琴旋律之一。感情悲痛欲絕,深刻地揭示出吉普賽人的命運悲劇,具有一種令人心碎的藝術魅力。

④非常活潑的快板。樂曲突然轉入粗狂、豪放的舞曲,與第三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象徵著吉普賽人性格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⑤這種對比布局,是匈牙利民間查爾達什舞曲的典型特點。接着,樂曲顯示用撥弦開始的另一主題,使樂曲的氣氛越來越高漲,頓音奏法奏出由十六分音符的無窮動式段落接着出現頻繁使用泛音和左手撥弦的技巧性段落,使音樂逐層趨向高潮,最後在兩個有力的和弦撥奏音響中結束全曲。

這首曲子原是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舞曲,後流行於西班牙乃至歐洲大陸。

這種舞曲採用2/4拍,低音伴奏的節奏為X·X X·X,而高音第一拍旋律的節奏常為三連音,於是構成了一種複雜的交錯節奏。

它的樂曲結構一般為主歌和副歌,主歌常用小調,副歌則用大調,形成從暗到明的色彩轉換。

作者的這首作品是多段體的小品,主題重複四次後出現了一個小結尾,然後進入了大調的副歌部分。

樂曲的中間部分有兩個新的主題,一個在大調上,另一個在小調上。樂曲的最後又回到一開始的主題,並加以變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氣氛越來越熱烈,在高潮中結束全曲。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捷於1872年根據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成的。薩拉薩蒂聽完這部歌劇音樂之後,對它發生了極大的興趣。

因為這裡面的旋律美妙而帶有戲劇性,又富有西班牙民族音樂特色,於是,它把劇中關於卡門的幾段有名的選段彙集在一起,根據提琴曲幾個段落對比的需要(而不是按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編成了這首小提琴獨奏曲。

該首樂曲由前奏和四段選曲組成。前奏用歌劇第四幕間奏曲的旋律編成,在17小節氣氛熱烈的引子之後,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間奏曲主題。後半部用撥奏,泛音快速演奏。接下去是第一段,《阿伐奈拉舞曲》,這是《卡門》戲裡主人公---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出場時的唱段--《愛情像一隻自由鳥》也是全劇最著名的唱段之一。

在這一段里,發揮了小提琴跳弓、撥奏、雙音、裝飾音、泛音、抖弓、弓桿擊奏等技巧。

第二段用第一幕里卡門刺傷人之後,軍曹唐何賽押她去牢房路上的一個唱段寫成。雖然馬上要去坐牢,卡門卻滿不在乎。她相信唐何賽愛她,並且會為了愛情放走她。

這個漫不經心的唱段表現了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這一段小提琴的高音演奏裡面用了一些泛音,演奏難度也是很大的。第三段是《塞吉迪亞舞曲》。

這也是第一幕卡門被唐何賽押解去牢房路上的唱段,在前一個唱段,卡門告訴唐何賽,如果放了她,晚上他們可以在小酒店裡相會,這一段同樣發揮了小提琴各種技巧,如跳弓、甩弓、左手撥奏等。

最後一幕用第二幕開始《波希米亞人之舞》和《聽三角鐵兒響叮噹》這兩段音樂寫成。《波希米亞之舞》是《卡門》第二幕小酒店裡吉普賽人跳舞的伴奏音樂,《聽三角鐵兒響叮噹》是卡門的伴唱。

薩拉薩蒂為這一段寫了一個很長的用雙弦演奏的引子,樂曲速度越來越快,運用提琴各種技巧,聽起來扣人心弦,樂曲在極為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眾號搜索(博陽提琴)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