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期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日本百歲以上老人共有86510人,比去年增加6060人,再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據統計,在日本的百歲老人中,女性有76450人,約佔總數的88%。男性百歲老人有10060人,首次超過1萬人。日本最長壽老人是居住在福岡縣福岡市的田中力子,她今年118歲,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全球在世最長壽老人”。男性最長壽老人為生活在奈良市的上田干藏,今年111歲。
統計結果還顯示,日本平均每10萬人中有百歲老人68.54人。從行政區域來看,日本島根縣連續9年保持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人數最多,為134.75人。而埼玉縣百歲老人最少,僅有42.4人。
報道稱,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9月1日居民登記情況匯總出上述統計數據。據日本媒體報道,該項調查始於1963年,當時日本百歲老人僅有153人,去年這一數字就已突破8萬人。據分析,醫療水平進步是日本百歲老人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厚生勞動省今年7月公布,2020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87.74歲,男性為81.64歲,均為歷史最高紀錄。
作為鄰國的日本,他們的醫療制度一直都在全球前列,多次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第一,作為提供了制度保障的醫療體系,為什麼日本的醫療,能夠長期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有這麼幾個重要的原因。
看病私人化,費用政府包
第一,日本的整個醫療體制,與美國和歐洲國家不同。歐洲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實施的是一個公共醫療體制,雖然這一種醫療體制覆蓋面廣,個人負擔輕,但是效率是相對的低,醫療資源浪費也嚴重。
而美國,完全實行私有化,醫療水平雖然很高,但是窮人卻看不起病。
日本的醫療體制,總體來講,是介於歐洲和美國之間。也就是說,在實施公共醫療的同時,也充分照顧到私人化、個性化的醫療。
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醫療服務由民間提供,但是醫療費由政府擔保”。
日本的醫療是採取了國立、公立、私立的三類醫療體制。國家有綜合性的國立醫療與研究機構,各地方政府設於公立的醫院。然後數量最多的是遍布全國各地,尤其是社區的私人醫院,大多數是專科診所。
日本整個社會是小病去自家附近的診所,也就是私人醫院。診所覺得你這個病需要做進一步的精密檢查,或者需要手術,那麼診所的醫生會給你開介紹信,再去大醫院治療和動手術。
日本人遇到感冒頭疼之類的小毛病,都不會往大醫院跑。而日本的大醫院,尤其是國立醫院,基本上以治療難病大病為主,而且整個的治療是採用預約制,但這種預約也不會超過十天半個月,一般兩三天,甚至當天都可以約到。
正是日本這種從私立到國立、公立,從小診所到綜合性大醫院的立體的社會醫療保障體制,才解決了1億多人的看病難的問題。
那麼,日本的看病貴不貴?這無疑是大家最好奇的部分了。那得先來說說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
首先,凡是在醫院裡用的所有的葯和設備,都是列入醫保範圍。也就是說,不列入醫保範圍的葯,是進不了醫院大門。所以就不會出現像中國醫院裡那一種進口葯、好葯需要個人掏腰包的事情。住院期間的普通病床是不收任何費用的。
所以,日本醫療水平保持世界第一的第二大原因,是公平合理的醫療費制度。
前有全民醫保,後有高額醫療費保障
日本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建立起全民醫保制度。不管你是日本人,還是像我們這種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甚至是剛剛抵達日本的留學生,你只要抵達日本以後,加入了日本的醫保,看任何病,個人只承擔30%。看一個感冒,一般來說個人只需要承擔的費用,大概是3000日元左右,也就是一兩百元人民幣。
日本在過去曾經實行過70歲之後老人免費醫療制度。後來因為醫保負擔的加重,現在改為70歲到74歲之間,醫療費個人承擔20%。過了75歲,個人承擔部分只有10%。
日本解決看病貴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實行嚴格的醫藥分離制度。醫院只管處方,你拿了處方以後,可以去全國各地任何一個藥局去配藥。譬如說,我是從北海道農村到東京來看病,那麼,我在東京看好病以後,帶葯不方便,我可以回到我的家鄉的藥局去配藥。
正因為藥品是市場化,而不是醫院壟斷化,所以它的價格就處於一個相對競爭的狀態,全國的藥局,不會出現一個葯不同的價格。所以醫院也不能在用藥問題上賺病人的錢,更不會亂用藥,多用藥。
日本的醫院也給病人用藥,不過只管住院和急診的用藥。但是,由於醫院所有的葯都列入醫保的範圍,而且價格受到醫保機構的監督,因此,住院期間的用藥也是市場公平價,不會出現比外面的藥局的葯價格高的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建立了完善的全民醫保制度。
中國經常媒體有報道,說一個病人被送到醫院以後,因為付不出醫療費而遭到拒絕,或者被耽擱搶救。
這樣的事情,在日本是不會發生的。譬如說,因為遇到交通事故,或者在公共場所突然病倒,病人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後,即使其身份不明確,身上又沒帶錢,醫生照樣進行搶救和治療,也就是說,日本的醫藥費是先治療,後付費。如果你實在付不出的話,可以申請醫療救濟。
日本醫療水平保持世界第一的第四大原因,是優質親切的醫療服務。
在日本的醫院裡,病人住院是不允許家屬陪護的。病人的護理,包括上廁所、洗澡,全部由護士來完成。去年,我的一位北京朋友的父親來日本旅遊,突然摔了一跤,把手摔骨折了,他被送往醫院治療。因為骨折,自己不能洗澡。每天晚上,日本的女護士幫他脫光衣服,幫他洗澡。開始時候,他還感到特別難為情,後來,他只是一種感動,因為他的兒女都沒有給他洗過澡。
在日本,病人進了醫院以後,你就把一切交給了醫生。醫生要對入院治療的每一個病人盡全部的責任。親戚朋友只准許在可以探望的時間去醫院看望陪伴一下,照顧病人的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由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來完成。
所以,在日本,醫生和患者的關係,具有很高的信賴度,很少聽到有病人家屬跟醫生吵架的事情。即使出現醫療事故,也是遵循法律進行處理,不會出現打鬧醫院的事情,因為你會觸犯妨礙業務罪,會被逮捕。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目前有1億2700萬人口,但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日本每一千人當中,擁有的病床數為13.7個病床,遠遠高於世界平均的3.7個病床數,高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醫院還有一項很好的制度,就是“跟蹤病人”。每做完一台手術,醫生必須主動地長期跟蹤病人,建立一個定期的檢查、複查和觀察制度,而不是病人離開醫院,醫生就死活不管。
這種“跟蹤病人”的制度,通常是由主治醫師委託護士負責定期聯繫病人,並做好一份長期的檢查跟蹤日程表,告訴病人幾月幾日要到醫院來檢查一次,幾月幾日要諮詢身體狀況。跟蹤時間一般為5年。一旦發現複發,主治醫生就會把病人請到醫院進行治療。
這一種長期負責與關愛到底的制度,對於醫生來說,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通過長時間對病人的跟蹤觀察,可以了解手術與治療的效果,並因此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手術方案,能少切除一點,就少切除一點。能不動手術,就不多動手術,以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案,來減少病人的痛苦與精神負擔,提高自己的治療水平。
少子化與老齡化的應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着日本少子化問題嚴重,兒童醫療正逐漸向免費化的趨勢發展。
按照日本現行醫療制度,學齡前(截至7歲那年3月)兒童的醫療費負擔比例為2成,小學一年級以上則為1成。
日本全國各自治體根據財政狀況不同,基本都設有兒童醫療費助成制度。如,有的地方規定,兒童至18歲之前,無論住院還是看普通門診,均為免費。也有的地方則規定,至學齡前實行全部免費。
小學一年級至15歲之前,各地的規定也各不相同。以京都市為例,0~3歲兒童,無論門診還是住院,無論任何疾病,每月只需負擔200日元(大概十幾塊人民幣)。
比如本月初去了一趟醫院,之後,月內無論何時再去任何醫院,均無需再付任何費用。3歲到15歲,每月為3000日元,如果超出,可申請現金返還。
與少子化相應的就是日本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這一方面導致醫師、護理人員的嚴重短缺,另一方面也加重了醫療費用的負擔。
其中最明顯的是老年病、慢性病等佔比不斷提升。
近些年,日本主要的疾病大類中,典型的老年病,如惡性腫瘤和以糖尿病為代表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佔比明顯增加。為了應對這類疾病,日本非常重視早期的篩查與預防。各地保健中心每年定期會通過當地登記在冊的人口,適時將各類疾病的預防、檢查等通知單寄送到相應的人家裡,提醒按時參加體檢等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與篩查工作。
人口的老齡化也導致了急救的比例的上升。據統計,2017年,日本全國急救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達337萬人,佔整體的六成以上。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生命健康保障的重要一環,日本的救護車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碰到事故、急病等時,一個電話,幾分鐘之內便有專業的急救人員抵達指定地點。近年來,隨着在留外國人的增加,急救電話也同時開啟了多語種應對的模式。
在剛剛過去的5月23日,醫學界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雜誌之一的Lancet(《柳葉刀》)發布了全球195個國家的保健醫療質量的排名,日本緊跟西、北歐小國之後,排名第12。
但是從醫療的質量的得分來看,日本僅次於最高得分瑞典之後,排名第二。如果再考慮到西北歐小國的人口、社會等因素,以同等人口規模和社會狀況的因素等來衡量,日本的醫療毫無疑問是世界最高水準。當然近年來,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醫療水平評比中,日本也連續多年穩居第一。
這種榮譽也是伴隨着日本在醫療保障領域多年的探索和改進,對我國來說,如今日本領先全球的保障體系,很多地方都值得學習借鑒,也相信假以時日,我們國家的醫療保障也會日臻完善,看病難將不再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