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國王為什麼會有中文名,而且是姓“鄭”呢?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和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是鄰居,在一些場合還可以叫它泰王國,因為這個國家還有國王的存在,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泰國地圖

現在的泰國處於曼谷王朝時期,國王是拉瑪十世,泰文名叫瑪哈·哇集拉隆功,中文名叫鄭冕。他的父親拉瑪九世中文名叫鄭固,伯父拉瑪八世中文名叫鄭禧。

往上追溯,曼谷王朝的開國之君拉瑪一世也有個中文名——鄭華

拉瑪十世

泰國國王並非華裔後代,可是為什麼歷代國王都會取個鄭姓中文名呢?這裡又有什麼樣的隱情呢?這就要從吞武里王朝的開創者鄭信說起。

一、華人皇帝的崛起之路

18世紀的清王朝因為不再徵收人口稅,高產量農作物的傳入等原因導致人口爆炸式增長。人口增加了可以種的地就不夠分了,於是一部分人開始經商。

當時南方沿海居民喜歡下南洋做生意,鄭信的父親鄭鏞就尋得商機,移民暹羅(泰國舊稱)開始發掘第一桶金。

憑藉著靈活的頭腦和自身的勤奮,鄭鏞最終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土豪,還迎娶了當地貴族女子,婚後誕下一子,取名鄭信。

鄭信畫像

暹羅雖然是佛教國家,但也受東亞儒家文化影響,商人在暹羅是沒有地位的。鄭鏞先讓國王信任他並賜予爵位,再和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結為好友,最後讓兒子鄭信認昭披耶卻克里當義父。

通過一系列運作,兒子鄭信終於有了比商人更好的出路,不久,鄭鏞與世長辭。

因為鄭信長的英俊,恰好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膝下無子,所以鄭信頗得昭披耶卻克里的喜愛。被收為義子後,鄭信進入神廟和貴族子弟一起學習,掌握了漢語,緬語、越語等多門語言,而且鄭信勤奮好學,不僅文學素養很高,還精通軍事方面的知識,是位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

阿瑜陀耶城遺址

在權臣義父的幫助下鄭信順利進入皇宮擔任御前侍衛,文韜武略的鄭信也讓國王毋隆葛愛護有加,年紀輕輕就去到貿易中心達府任職,不久後獲封“披耶”爵位,升任達城軍政長官。

1765年末,暹羅遭到西面強敵緬甸的入侵,新任暹羅國王阿迦達阻敵不利,緬軍包圍首都阿瑜陀耶城。

鄭信見狀只能率軍回都城營救,他作戰勇猛,戰術高超,屢次擊敗緬軍。但彼時的暹羅朝堂混亂,奸臣當道,小人們一直對國王吐槽鄭信不聽命令或有叛心,導致阿迦達不再信任鄭信。

緬甸與暹羅對戰

1767年初,暹王親自率六隊人馬出擊決戰,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將緬軍趕出暹羅。誰知竟大敗而歸,狼狽地逃入城中,鄭信因為不受信任被安排斷後,當他跑到城牆下的時候,守城將領卻把大門緊閉。

至此,鄭信對這個朝廷已經徹底失望,只能帶着剩下的五百名士兵向南撤退,一路上他憑藉精湛的軍事能力數次擊潰緬甸追兵,繳獲無數槍支彈藥。

幾次的勝利讓鄭信聲望大振,一路上不斷有平民和官員加入他的隊伍,部隊迅速壯大,等到南方的羅勇城時,人數已經上萬。

隨後鄭信解決了羅勇城、尖竹汶府、達叻城,將暹羅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收入囊下。鄭信一面鞏固根據地,一面聯繫各方勢力為北伐做準備。

鄭信的東南根據地

而緬甸軍隊在暹羅的暴行已激起人民的不滿,各個階層都支持鄭信,而且緬甸與此同時還激怒了清朝,主力只能回去應對清軍。萬事俱備,1767年10月鄭信揮師北伐。

留守的緬軍面對復仇的鄭信麾下潰不成軍,兩月不到鄭信就順利收復首都,光復阿城後鄭信收留了前朝的貴族和官員,按君主禮節安葬先王,給民眾發放錢糧,聚攏了人心。

1767年12月28日,鄭信在各階層的支持下登基擔任暹羅國王。因為前朝首都阿城在戰火中被徹底摧毀,將首都遷往南方的吞武里城,史稱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全盛圖

戰後的暹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鄭信為了統一暹羅又進行了持續3年的統一戰爭。

1770年11月暹羅在華人後裔鄭信的手中再次統一。

二、暹羅版的“燭影斧聲”

鄭氏家族在暹羅只經營了兩代人,雖然當上國王,但家族底蘊不如暹羅的老牌貴族,暹羅權貴只是臣服鄭信的武力下,內心覺得鄭氏家族還是外來人士。

為了鞏固政權,鄭信第一個選擇就是尋求母國的幫助,他數次上表想要乾隆皇帝冊封他為暹羅國王,這樣他就能獲得合法的權力,安穩地坐這把龍椅。

印在泰國錢幣上的鄭信大帝

乾隆皇帝一開始表示厭惡,鄭信只能堅持不懈向清朝進貢,漸漸地清朝文書對鄭信的稱呼從海外蠻夷變成了“鄭昭”,等於是承認了鄭信對暹羅的統治。

暹羅在鄭信的帶領下拳打緬甸,腳踢柬、越,經歷一次次對外戰爭,暹羅又一次獲得中南霸主的地位。

成也戰爭,敗也戰爭。鄭信依靠武力奪得了暹羅王位,但最終也把自己束縛在戰車上。不斷地對外戰爭拖垮了暹羅,勞動力被迫當兵,社會處於緊繃狀態,而且越來越依靠軍功貴族,削弱了中央的權力。

拉瑪一世

1780年,柬埔寨在安南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除了鄭信扶持的國王,並劫掠了暹羅和大清做生意的貨船。鄭信大怒,決定發兵征討不聽話的柬埔寨。

出征的軍隊由世子擔任統帥,好兄弟通鑾·卻克里為副將。柬埔寨一看暹羅這次來的氣勢洶洶立馬去安南求援,安南的阮有瑞率兵前來。讓鄭信萬萬沒想到的是副將通鑾·卻克里卻私下派出使者前去與阮有瑞議和,結為外援。

原來當初鄭信起義的時候,好多舊貴族不是誠心投靠他,對他的華人血統持偏見態度,貴族們都更傾向於通鑾·卻克里。

暹羅貴族

通鑾與安南結盟後,讓安南軍包圍王世子,自己由水路回師首都,與守軍發生激戰。鄭信不忍心自相殘殺,於是答應叛軍讓他出家為僧的要求,叛軍進城後所有忠於鄭信的官員全部被處死。

1782年4月7日,鄭信和通鑾見面。通鑾是鄭信一同起義的好兄弟,也是鄭信的女婿,本來按暹羅的慣例已退位出家的國王可以免除一死,但通鑾還是殺死了鄭信,按照暹羅處死國王的傳統,把鄭信裝入麻袋用檀香木棍活活打死。

接着,通鑾舉行了加冕,成為暹羅國王,號稱“拉瑪一世”,把首都從吞武里遷往湄南河對岸的曼谷,史稱曼谷王朝。

曼谷

曼谷王朝歷代國王為何有鄭姓中文名的原因我們可以從暹羅國書中一窺究竟。

“不幸小邦福薄,於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禍延亡父,昭因病身故。臨終之際囑華慎重無改舊制,當以社稷為念,天朝是遵。”

——北京故宮清史檔案中的泰國國書

拉瑪一世在國書中自稱是鄭信的兒子,叫鄭華。這很好理解,作為鄭信的部將,拉瑪一世當然知道和清朝交好的好處,他也看到了當初鄭信為了得到清帝冊封的難處,於是只能冒充鄭信的兒子好讓天朝儘快承認他。

從此,暹羅歷代國王在遞交清朝國書中延續了姓鄭的傳統,並擁有各自的中文名。

三、是非成敗轉頭空

鄭信死後一度遭到不公正的對待,一些真相被惡意篡改,在很長的時間裡暹羅政府是不允許老百姓討論鄭信死因的。

但英雄是活在人民心中的,鄭信驅逐緬甸、統一暹羅,自然會被暹羅百姓敬仰。不知何時起,吞武里地區出現了鄭王廟,老百姓自發前往祭祀這位恢復暹羅獨立的英雄。

鄭王廟

吞武里王朝雖然只存在短短15年,但這是泰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如果沒有吞武里王朝的大一統功業,泰國將長期被緬甸統治。鄭信出身華人家庭,團結了華人和泰人才趕跑了緬甸侵略者,對鄭信的肯定就是對華僑在泰國所起作用的肯定。

對於拉瑪一世是不是通過宮廷政變身上位這件事,其實不用特別關心,在封建社會,通過流血方式更替王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今人評判他們不應以誰是正統這一標準,主要看他是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拉瑪七世時發動的政變

1932年,拉瑪七世統治下的暹羅發生政變,建立君主立憲體制。

1939年,暹羅改國名為泰國。

20世紀60年代,泰國官方為鄭信立碑,歌頌他為恢復泰國的獨立和自由的恩德。

現在泰國國王已經是第十代了,人們又不禁想起了一個詛咒,傳聞鄭信在被杖死時曾高呼“奪我王位者,十世而亡。”歷史已無法考證,但泰國近些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泰國民眾和軍隊衝突

拉瑪九世在位時兢兢業業,而他的兒子拉瑪十世卻風流倜儻,在德國就有20多位嬪妃,打破了1935年先王制定的一夫一妻制度。王室的政務也不管不顧,完全由兩位公主替他處理,泰國民眾也都反對國王的做派。

拉瑪十世出訪外國著名場面

拉瑪十世的諸多子女因母妃的關係被他驅逐出泰國,宮中只留下了患有學習障礙的提幫功王子。提幫功被養在深宮中,因為母親去世一度精神受損,在拉瑪九世葬禮上和人打鬧,在許多場合表現出不合皇室的禮儀。

小王子沒有母親的管教,父親一味溺愛,泰國人民甚至一些大家族都懷疑他能不能承受大任。至於鄭大帝的詛咒是否會靈驗,還要看泰國王室如何抉擇,更重要的是國王還能不能和先王一樣深得民心,這才是王室能不能延續的關鍵。

提幫功王子

泰國王室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擁有中文名這件事是一直沒變,可笑的是,當初只是為了騙清朝皇帝罷了,沒成想變成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