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廢水入海:比新冠更可怕的災難來了,全世界還一無所知


這兩天,被一件事刷爆了:


核廢水入海。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


這意味着,百萬噸核廢水將被排入太平洋。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網友們紛紛擔心起日常生活:


海鮮還能夠吃嗎?


核廢水會造成癌變嗎?


核廢水會造成生物基因突變嗎?


......


即使日本方表明核廢水已經達到了排放標準了,但是眾人依舊不買賬,甚至都包括日本人自己。




這事一出,韓國也坐不住了,專門召開了會議討論,並公開表示“堅決反對!”。


只有美國務院表示支持,但同時悄悄禁止了一系列日本食品進入國內……




137萬噸核廢水,就將倒入太平洋。


不是137噸,是137萬噸,包含了核物質的廢水!


它們帶來的核污染,與核輻射,究竟會有多大?


沒有人敢想象到後果。




1996年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新聞:


在某建設公司上班的宋學文,在去公司的路上偶然發現施工現場有一條白色金屬鏈。


出於好奇,他把這條鏈子隨手進了右邊的褲兜里。


但是沒多久,他就開始頭暈,四肢乏力。


本想回寢室休息一下,但在宿舍後他的反應更加強烈,腹內疼痛難忍。




而此時,撿到“鏈子”的消息傳到了隊長耳邊,他趕緊跑到宋文學宿舍,並命令屋內的人員馬上離開。


最後查明到:


這條金屬鏈上附着的火柴頭大小的物體,正是核放射物質銥-192,是工業探傷機的放射源。


這飛來橫禍除了讓宋文學兩條腿高位截肢,還讓右手每個手指都截掉一截,2年一共做了7次手術。




而等待他的,或許依舊是無窮無盡的“病變”。


人類只是間接影響,更直接的海洋里的動物和植物。


或許某一天,漁民可以從海底打撈起兩個頭的魚;或許會打撈出變大的海獸怪物;又或許會發現長着三個心臟的海豚,一切都是未知的。


而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將通過食物鏈再次返回到人類身上來。




然而其實這一切,其實是早就可以預料到的。


2011年的3月11日,日本發生了9.0級的大地震,並引發了巨型海嘯。


這場海嘯,帶走了數萬條生命,附帶的還摧毀了一座核電站。


這便是當年臭名昭著的福島事件,也是這次新聞的起源。




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這座核電站根本不是專門的人員建立起來的,它的存在其實本身就有問題!


《核電員工最後遺言》一書中寫到:


與大眾想象的專業人才不同,日本核電站從建造開始,就使用了大量的“門外漢”。


他們在徵人廣告上以“經驗不拘”作為求才條件,有95%以上的核電工人都是門外漢、臨時工。


這意味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負責的部分有多重要。


從這方面看,核電站本身的存在就已經註定了會出大問題。




事故發生20小時後,東京電力公司才姍姍來遲,開展處理工作3·11核事故以後。


面對媒體採訪,它顧左右而言它,在日本國民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東京電力公司才進行善後。


但它採取的,依舊是一種後患無窮的方式:


直接引入海水,來淹沒反應堆,以便穩定住不斷反應的核燃料。


但這樣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惡果”,也就直接導致了現在核廢水無處排放。


從2011年至今,福島核電站的上千個大型儲水罐中,已儲存超過120萬噸核污水。


但到今天,福島核電站,每天仍然產生約140噸核污水。


幾年前,就有不止一次傳言稱,日本偷偷排放核廢水入海,但都被日本方面否認。


去年10月,日本公開宣布,要把福島核電站廢水排進太平洋。




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




對排放入海的決定,日本方面十分理直氣壯。


他們的託詞,就是兩個:


第一,污水已經處理過了,很安全;第二個,我們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

但這話真的可信嗎?


有專家分析,處理這些廢水,至少有“蒸發釋放”、“地下掩埋”等等多種方法。


但是他們卻選擇了最簡單省事的,直接排放!


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民營企業而言,137萬噸的核污水處理,一定是一筆天文數字,他們根本不願意花這筆錢,想着等全世界替他們善後!


於是,日本方面,就趕在這個時間段,做出了看起來“圓滿”的決定。


他們精明到骨子裡,也自私到骨子裡。


有德國的研究機構對擴散情況進行了模擬:


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就將遭核污染影響。




這次的污水排放量巨大,可能都要不到十年,放射性物質將遍布全世界。


到那時,全世界的海洋生態,與漁業,都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到那時,可能每一個人都不敢下海游泳。


那些餐桌上的美味海鮮,你會退避三舍。


無處不在的放射性物質,將會逃無可逃。


更可怕的問題是,日本核廢水的排放,也許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廢水之外,還有大量被忽視的核廢爐、核廢料……


是啊,誰能預料50年、300年後,這些廢料會變成怎樣。


這不僅關乎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世世代代。




有一部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裡面這樣描述不可控後的世界:


植物瘋漲,重新佔據人類的城市,曾經輝煌的建築在植物的侵蝕下倒塌,野生動物重新成為地球的主宰。




直至最後,人類存在的痕迹幾乎再也不見。


或許,我們現在也在一步步步入紀錄片中描述的場景,一場或許比疫情更大的災難,正在向我們走來。


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日本核廢水入海的決定。


就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說:


“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


日本處理核廢水的失誤,不應該讓全世界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