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拜登總統的上任,美國的民眾又把希望交到了他的手中。而剛剛卸任的特朗普,因為在任期內沒有發動戰爭而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即便是這樣他的總統職位依然沒能保住。到底這30年來,美國的經濟和在任的總統們,給這個世界以及美國的人民帶來了什麼福祉,又帶來了什麼災難? 美國的經濟不能在全球經濟中獨善其身,而他的政治影響力更是牽動着全球,到底美國是如何從巔峰跌到谷底的?是他們自作自受還是自然規律?悉數過往三十年的美國總統,分別是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特朗普,以及現任的拜登。 他們執政期間所做出的各種決策,有個人色彩,更多的是根據美國經濟當下的走勢而決定。
拜登
1.過往30年總統們的決策
克林頓總統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和耶魯大學,典型的精英階層。克林頓上任總統後,給世界和美國帶來了很大的飛躍,同時也發動了讓人痛恨的戰爭。1993年,克林頓在位時宣布了“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行動計劃”,這個計劃俗稱“信息高速公路”。這個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我們說的互聯網,直接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此全球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時至今日,互聯網科技依然是美國引領全球的技術。同時他也把里根時代留下來的赤字一步步降低,為美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為了保持經濟的飛速發展和GDP的穩定,美國也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發動戰爭去維持經濟增長。一方面,克林頓總統在位期間發動的戰爭可以幫助美國大量販賣軍火,另一方面美國把戰場放在海外,也不傷害到本國基本利益。從索馬里的內戰衝突到干涉海地軍事政變,再到後來牽扯到中國切身利益的北約空襲南聯盟,一場場戰爭除了幫美國發戰爭財,也讓美國的霸權主義在世界蔓延,似乎每個國家的內政都與其有關,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
通常情況下,只要這屆總統沒有做出特別出格的事,都可以連任下一屆總統。因此克林頓雖然發動了戰爭,但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美國經濟的輝煌,以致於卸任後克林頓依然活躍在各個領域,對美國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雖然他的桃色事件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從後來希拉里參選所獲得的支持率可以看出,民眾早已原諒了他,並且支持他的妻子參選。
克林頓
下一任總統小布什,基本上是踩着老爸的光環坐上了總統的位置。這也未嘗不可,畢竟老爸做過總統,手上的資源絕對不一般。而由於美國接二連三發動了戰爭,干涉多國內政,已經樹敵眾多,此時的小布什已經困身於各國輿論壓力和襲擊威脅當中。就在他上任的第一年,911事件發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大地震。而美國也順勢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並剷除了基地組織勢力。在外敵面前,全美人民空前團結,一切戰爭都彰顯着替天行道的正義。隨後,美國繼續以核武器問題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這兩次戰爭,小布什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幟,讓美國人民對他的支持空前高漲,於是繼續連任。然而經濟的增長不可能是永恆的,基本上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讓美國深陷經濟漩渦當中,也由於美國之前發動的反恐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讓小布什政府沒能力挽狂瀾。隨之,小布什的任期來到了終點。
小布什
時間來到2009年,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上任。一夜之間,全美的黑人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希望曙光。雖然南北戰爭已經廢除黑奴制度多年,但是留存在美國內部的種族歧視從來沒有消失過。奧巴馬的黑人光環讓他的選舉獲得了眾多黑人同胞的支持。奧巴馬上台後馬上實施金融援救計劃,讓美國從經濟危機中慢慢恢復過來。同時,奧巴馬政府實施了醫改政策,緩解了家庭和企業的開支壓力。於是,奧巴馬的支持率持續上漲,可以說是力挽狂瀾的總統。雖然在職期間沒有發動戰爭,但是奧巴馬政府期間,美國在北約同盟的名義下也參加了戰爭,如利比亞戰爭,以及針對伊斯蘭國家的空襲。奧巴馬在離任後依然對美國社會產生着巨大的影響,因為是他結束了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從伊拉克撤軍,結束了戰爭。
奧巴馬
2017年,一個叫特朗普的美國大亨,出人意料地獲得了眾多經濟落後地區的白人選票,贏得了大選,甚至把克林頓的妻子希拉里擊敗。這也是美國歷屆總統里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一位總統。除了他的發家史跟政治一點關係都沒有以外,他的治國理念非常偏執且狂妄,打着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的口號讓美國的霸權主義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引發了全世界對他的不滿。甚至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也公開表示對特朗普的反對,簡直讓世界人民嘆為觀止。當然,他沒有發動戰爭也存在客觀原因,最大的原因是他不僅沒有得到國內黨派的支持,也沒有得到國際同盟的支持,因此讓幾次小規模的襲擊最後不了了之。換句話說,他不是不想發動戰爭,而是沒發動起來。諷刺的是,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然而,他本身是個商人,對於賺錢還是很有一手,比如建隔離牆,讓墨西哥買單,再比如稅改,減輕了富人稅額和大公司的稅額,讓經濟恢復活力。而在貿易方面發動了貿易保護政策這一鼠目寸光的政策,也影響了各國間的良好貿易關係。
2. 經濟增長和戰爭相輔相成
從過往30年歷屆總統的執政和美國經濟的大環境來看,發動戰爭似乎是總統們慣用的手段。而刺激經濟上漲是否只有發動戰爭這一個辦法?同時,從每個總統的能力和背後的支持黨來看,美國總體是支持戰爭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三權分別是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每一項決策或者議案都需要通過三方的同意,如果單純是美國總統和其背後團隊單方面提出的戰爭提議,而如果國會或者最高法院不通過,議案則不可能被通過。同樣,在國際社會上,美國長久以來的霸權主義以及對於別國事務內政的干涉,一直被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抨擊,例如,2020年,美國提出對ICC(位於海牙的ICC於2002年成立,對犯有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的個人追究刑事責任,美國始終不是ICC成員國。)的制裁就受到了67個國家的簽名反對。類似事件數不勝數。
如果美國社會的經濟增長每次都需要引發戰爭來完成,那麼未來還會不會繼續出現類似911的報復事件依然是未知之數。
3. 面對它國崛起,只懂得打壓制裁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事件,就是美國對於中國發展崛起而心生嫉妒的典型縮影。包括從中國開始發展5G技術,就開始聯合別國一起壓制中國,這也無疑展現了美國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在眾多以美國為首的,對中國不公的待遇當中表現得不卑不亢,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反而是美國,作為世界一線大國,卻失去了本該有的風度,依然堅持着唯恐世界太平的理念,以制裁他國,發動戰爭作為自己霸權的鞏固和經濟增長的刺激點。可見,從這30年的發展歷程而言,美國政府一直在重複做着同樣的事,消耗着自己的國際聲譽,也失去了共同發展的機會。而時代會給這種機制上課,鼠目寸光的,短期內的政策必定會在不久的未來得到成倍的副作用。這一切都解釋了為什麼美國從經濟輝煌的時代,步入了樹敵眾多,經濟舉步維艱的時代。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美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