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馬斯克這倆人,一個是美國政壇的風雲人物,一個是科技界的超級大佬,鬧得不可開交,搞得美國政治圈和商業圈都炸開了鍋。而特朗普的訪華計劃,更是讓這事兒多了幾分戲劇性。
2025年,特朗普剛上台沒多久,就推出了個《大而美法案》。這法案聽着挺唬人,核心就是減稅加開支,想再刺激一把美國經濟。減稅這招是他老套路,企業和個人稅率再降一波;開支上,他往國防和邊境安全砸錢,打算把軍隊和邊境牆再升級。
但問題來了,錢從哪出?特朗普的辦法是提高債務上限,再加上取消新能源補貼。這下子,馬斯克坐不住了。特斯拉這幾年靠新能源補貼和政策支持賺得盆滿缽滿,取消補貼等於直接砍他命根子。馬斯克在X上開噴,說這法案是“噁心的怪物”,警告說要是真通過,新能源產業得崩盤,美國的長期競爭力也得完蛋。
這話不是隨便說說。新能源是未來趨勢,美國要是倒退回傳統能源,馬斯克覺得不僅特斯拉會受重創,整個國家的科技領先地位都得丟。他還點名特朗普,說這政策是“短視到家了”,擺明了要跟總統杠到底。
6月29日,參議院對《大而美法案》投票,這事兒成了全美的焦點。共和黨占多數,按理說應該穩過,但結果讓人捏把汗——兩名共和黨議員倒戈,反對票差點翻盤。最終,法案以51比49通過,特朗普贏了,但贏得太險,黨內裂痕暴露無遺。
馬斯克一看這情況,徹底炸了。他當天就在X上放話,說要組建新政黨,代表“80%的中間派”。這招夠狠,美國兩黨制這麼多年,第三黨從來沒成過氣候,但馬斯克有錢有名,粉絲還多,真幹起來還真不好說。他這一威脅,直接把特朗普的支持率砸到谷底,共和黨內部也開始亂套。
馬斯克為啥這麼干?明擺着是“復仇”。特朗普的政策傷了他的核心利益,他不反擊才怪。而且,馬斯克這人從不怕撕破臉,他有資源、有影響力,敢跟總統硬碰硬。外界都看出來了,這不光是政策分歧,已經是個人恩怨了。
法案通過後,特朗普日子不好過。支持率跌到歷史低點不說,黨內還分裂了。那倆倒戈的議員被罵成“叛徒”,但也有人覺得他們有道理——畢竟新能源是大勢所趨,特朗普這政策確實有點逆潮流。外部呢,商界、科技界、環保組織都跳出來警告,說這法案短期刺激經濟,長遠毀未來。
馬斯克的“復仇”成了壓倒性一擊。他不僅威脅建黨,還拉攏了一堆科技大佬和中間派選民,擺明了要給特朗普下馬威。特朗普這時候才發現,自己捅了個大馬蜂窩,內外交困的局面讓他有點招架不住。
眼看國內亂成一鍋粥,特朗普開始往外看,想靠外交翻盤。他把目光瞄準了中國,打算通過改善貿易關係挽回點支持率。畢竟,中美貿易這些年一直是熱點,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跟中國打過貿易戰,現在他想換個路子,緩和關係,爭取點經濟紅利。
他跟中方代表通了電話,聊了貿易問題,還接下了訪華邀請。這消息一出,外界炸鍋了。有人猜他想通過外交秀提振形象,有人覺得他是實在沒辦法了,只能靠中國這根“救命稻草”。不過,中國外交部挺謹慎,只說“暫無具體信息”,這事兒能不能成還不好說。
為啥說這是救命稻草?特朗普現在處境太尷尬。國內支持率低,政策推行得磕磕絆絆,要是能跟中國談成點啥,比如降低關稅、增加出口,對美國經濟是個利好,他也能拿這成績堵住反對派的嘴。但風險也大,中國不是好忽悠的,特朗普要是談崩了,反而更丟面子。
另一邊,馬斯克沒閑着。他在X上搞了個民調,問大家支不支持新政黨,結果80%的受訪者說支持。這數字水分肯定有,但也夠嚇人了。馬斯克有錢有技術,手裡還有特斯拉、SpaceX這些王牌,真要建黨,共和黨首當其衝得遭殃。
共和黨內部已經慌了。部分議員開始動搖,覺得《大而美法案》是不是得改改,別把馬斯克逼急了。法案終審定在7月4日,時間緊得很,馬斯克的新黨威脅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把特朗普的計劃炸個稀巴爛。
馬斯克的目的很清楚,他就是要讓特朗普付出代價。他不光是為了特斯拉,也是為了自己的理念——新能源不能退,科技得往前走。他這人就這樣,認準的事兒不撞南牆不回頭,現在跟特朗普杠上了,誰退一步都不容易。
這倆人徹底撕破臉後,社交媒體成了主戰場。馬斯克指着特朗普鼻子罵,說他的政策會把美國經濟搞垮,還放話新政黨要“清算老政客”。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回懟馬斯克“瘋了”,還威脅要取消特斯拉和SpaceX的政府合同,說“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讓你難受”。
這場罵戰看着熱鬧,但背後是真刀真槍的利益博弈。馬斯克靠政府合同賺了不少,特朗普真要動手,他也得掂量後果。可特朗普現在騎虎難下,退讓等於認輸,不退又怕馬斯克真把新黨搞起來,美國政治這盤棋徹底亂了。
7月4日的法案終審是個關鍵節點。如果通過,特朗普短期能喘口氣,但馬斯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新黨估計真要上馬。如果通不過,特朗普的威信就更崩了,黨內分裂可能加劇。至於訪華,能不能成行、成啥樣,也得看中美雙方的博弈。
這倆人的對決,已經不只是個人恩怨,而是牽動了美國的政治格局。特朗普想保住權力,馬斯克想捍衛利益,倆人誰也不服誰。美國老百姓看着這場大戲,有人支持特朗普的硬派作風,有人挺馬斯克的未來主義,中間派更是左右搖擺。
說實話,這事兒沒個準譜。特朗普能不能靠訪華翻身,馬斯克的新黨能不能成氣候,全是未知數。但有一點能肯定,美國這幾年不會消停,這倆大佬的鬥爭還得繼續上演,咱們就等着看戲吧。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這場衝突,從《大而美法案》開始,到訪華和新黨威脅,步步驚心。特朗普想靠老辦法救經濟,卻撞上了馬斯克的新能源夢,倆人從理念到利益全面開戰。現在,特朗普內外交困,訪華成了他最後的希望;馬斯克則氣勢洶洶,準備用新黨給對手致命一擊。
美國的政治和科技圈都被攪得天翻地覆,未來咋走,誰也說不準。大國博弈從來不只是國家間的較量,內部的撕裂也能把水攪渾。你們覺得呢?這倆人誰能笑到最後?歡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