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幹人事,印度突然開閘泄洪,這次無論是戰還是和,中方都幫巴鐵鋪好了路,讓其在與印度的對抗中不會吃大虧。
6月29日凌晨,一場“悄無聲息”的災難突然席捲巴基斯坦下游地區。沒有任何預警,沒有提前通告,就在所有人熟睡之時,印度印控克什米爾薩拉爾大壩突然開閘,洪水像脫韁的野獸般咆哮而下。
河水漲勢驚人,水位在短短數分鐘內暴漲5米,農田被淹,村莊被淹,無數家庭一夜之間失去一切。這不是天災,這是實打實的人為災難。而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正是印度政府。
這一次印度不是“斷水”,而是“泄洪”。熟悉的劇本,不同的招數。這一次他們用“水”來打仗。事情發生在6月29日凌晨,印度方面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打開了薩拉爾大壩的泄洪閘門。
數小時內巨量洪水順着傑納布河一路向下,直撲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的低洼地區。當地時間不到清晨5點,河道水位已暴漲超過5米。
正常來說這種級別的泄洪,印巴雙方應通過機制互通信息,以便下游國家及時疏散人群、騰出水庫庫容,減輕災害。
但這次印度政府靜悄悄,沒有通報一紙水文資料,直接跳過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設定的所有協商機制。這是對條約的“事實性撕毀”。
而諷刺的是僅僅幾周前,莫迪政府才在演講中放話“不會再讓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斷水威脅餘音未散,突然又變招泄洪。
這種自相矛盾的策略背後,是對地緣博弈節奏的重新調整,莫迪政府深知,水比子彈更難防,更容易撕裂對手的內部結構。
薩拉爾泄洪之後,巴基斯坦的現實是一地狼藉。洪水所到之處,大片農田泡在水中,成熟的作物全軍覆沒。
位於洪水下游的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的糧食心臟區。僅在一天內,該省已有逾8萬畝土地被淹,超過2萬人失去耕地收入來源。信德省則更慘,低洼貧民區的街巷成了“水巷”,大量家庭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官方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巴境內因強降雨和洪災導致至少46人死亡,數十人失蹤。
這場災難顯然不是單一氣象因素所致。根據《沙巴河流域發展研究平台》的數據顯示,傑納布河在印巴邊界的流量從正常的3100立方英尺每秒,暴增至26000以上,幾乎是正常水位的8倍。
這背後暴露的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水資源打擊”:不通過導彈,不出兵,但可以造成同樣震撼的經濟與人道災難。
面對巴方與國際輿論的質問,印度方面給出的解釋極為簡單:“強降雨導致大壩水位上漲,為防止潰壩,不得不泄洪。”
乍看是常規操作,實則漏洞百出。首先根據國際慣例,在跨境河流的泄洪行為中,即便緊急,也應通過外交渠道通報下游國家。
而這次印度沒有走任何程序。其次印度在過去幾個月已多次拒絕向巴方共享水文數據,直接中斷了原本在《印度河用水條約》下設立的溝通機制。
這是第二次,早在印控克什米爾恐襲事件後,印度就曾用相同方式泄洪,引發下游大規模水災。當時就曾引發巴基斯坦外交部的強烈譴責,稱印度這是“利用水資源作為恐怖主義手段”。如今重演顯然不再是偶然。
這不只是一次泄洪,更是一次“灰色戰略行為”,試圖通過模糊法律邊界,把衝突壓力轉嫁給對手。
這一次巴基斯坦不再選擇忍耐。外交部第一時間對外發聲,稱印度的行為“惡意且敵對”,並強調此舉已違反《印度河用水條約》核心條款。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方面啟動多項反制措施。首先是在法律領域。巴方擬聯合中國、土耳其、俄羅斯等國,組建跨國調查組,並將印度在本次泄洪事件中的責任提交至聯合國常駐理事會。
同時考慮通過國際刑事法院,對印方“破壞供水基礎設施、危及平民安全”的行為提出戰爭罪控訴。
其次是能源反制,印度當前大量天然氣通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跨境管道輸入,該省設有3座關鍵加壓站。
如今這些能源命脈已被巴方列入“戰略槓桿”。如果局勢繼續惡化,切斷輸氣,將對印度造成不小衝擊。
最值得注意的是,巴人民黨領袖比拉瓦爾·布托公開發聲稱:“如果印度繼續破壞公平分水,我們將爭取對六條河流的完全主權。”這句發言被廣泛解讀為“水權宣戰令”。
就在印巴水爭愈演愈烈之際,中方悄然亮出關鍵動作:同意對巴基斯坦延長約329億美元的貸款償付期限,並迅速推進莫赫曼德水電站等多個援建項目進度。這些舉動看似經濟行為,實則有更深層的戰略含義。
莫赫曼德水電站位於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是巴基斯坦國家級旗艦項目。該大壩建成後,將大大提升下游水調能力。
換言之印度如果再試圖通過突然泄洪擾亂下游,所能造成的破壞力將被有效削弱。同時中國在防長會議、上合組織框架內,也多次強調支持“地區和平與合作”,明確表示“反對將基礎設施作為政治武器”,這無疑是在替巴方撐腰。
此外巴國防部長阿西夫明確表示,將繼續加大對中國武器系統的引進力度,提升防空與邊境反應能力。可以說從水壩到武裝,巴中正全方位構建“防水防戰”的新格局。
如今印度“以水代兵”的策略似乎已玩到了臨界點。一次可以說是緊急泄洪,兩次就是刻意為之;條約中斷、數據拒交、突襲式操作,讓印度在國際社會越來越難自圓其說。
印度國內的輿論也並不完全支持這種手段。過去一年印度多地農民已對政府的農業政策強烈不滿。
如今大壩泄洪造成部分本國下游地區也遭遇水患,民眾抗議再次升溫。內外夾擊,莫迪政府恐怕難以承受更多失誤。
對巴基斯坦而言,雖然眼下受災嚴重,但在國際支持與基礎設施投入加持下,其反擊手段也更具多元性。
未來印巴關係是否會因“水權”問題徹底破裂,關鍵在於印度是否願意重回機制框架,重新啟動《印度河用水條約》的磋商機制。
否則這條跨境的生命線,遲早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索。而水終究可能成為戰爭的另一種形態。
這場突如其來的泄洪危機,既是一場地緣試探,也是一次外交博弈。水可以滋養文明,也可以摧毀穩定。
印度如果繼續將“水”作為武器,那麼巴基斯坦的應對手段只會愈發強硬。而中方此時的態度,或許正是這場風暴中,最關鍵的一錘定音。
未來是順流而下的和平之河,還是一觸即發的洪水猛獸?答案,還在流淌的河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