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兒
編輯|川流兒
前幾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專機降落在越南河內內排國際機場,這是他東南亞三國之行的第一站,也是近十年來法國總統首次訪問越南。
隨後的六天里,馬克龍將訪問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並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這一行程的時機頗為微妙,就在三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暫停對歐盟加征50%關稅的威脅,但最終談判期限被設定在7月9日。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馬克龍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徑:深入東南亞,試圖以能源、經貿和戰略自主為支點,撬動亞洲地緣格局的“第三條道路”。
馬克龍訪問越南究竟簽署了哪些條約?又涉及到了哪些領域?馬克龍這次東南亞之行最終歸目的又是什麼?
搶佔核能與電網的“新賽道”
馬克龍在抵達越南當天就與越南國家主席梁強簽署了20架空客A330neo客機採購協議,可是這一訂單僅是法越合作的“前菜”,馬克龍的野心根本就不會因為一筆採購訂單而滿足。
真正的重頭戲在於能源領域的深度綁定,越南計划到2030年將電力產能翻倍,並重啟了自2016年暫停的核電站項目。
在此之前,俄羅斯已拿下首個核電站合同,而法國電力公司(EDF)與三菱重工組成的財團正爭奪第二個項目。
馬克龍此行不僅會見了越南能源部門負責人,還專程訪問河內科技大學,提出以“尖端技術換市場准入”,試圖用核能領域的專業能力取代俄羅斯的既有優勢。
法國的布局不止於此,法國開發署與越南國家輸電公司簽署的電網升級協議,將為其能源企業打開價值數十億歐元的市場。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法國在越南能源領域的累計投資已超50億歐元,占其對東南亞總投資的60%。
法國實施這種戰略並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兩年前,馬克龍曾訪問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推動鈾礦供應與核電站合作,以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從空客訂單到“供應鏈平衡術”
越捷航空追加的20架空客訂單,是馬克龍此行的顯性成果之一,但更深層的考量在於平衡越南對美貿易順差。
現如今越南正面臨美國可能施加的46%懲罰性關稅壓力,被迫承諾擴大進口美國商品。
法國趁機以空客訂單為籌碼,警告越南“不得損害歐洲利益”,歐盟不僅是越南第二大貿易夥伴,更是其《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方。
這種“供應鏈平衡術”貫穿於馬克龍的亞洲策略,2023年訪華時,他曾推動160架空客訂單和天津生產線落地。
如今在東南亞,法國企業正競標河內與胡志明市之間的610億美元高鐵項目,以及3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就拿今年的數據來看,法國對東南亞投資同比激增30%,其中能源與基建佔比超六成。
從“歷史遺產”到“第三極”野心
馬克龍在河內科技大學演講時強調,“法國是中美之外的可靠夥伴”,這一表態瞬間被視為對越南中立外交的精準迎合,法國此舉既維繫與俄羅斯的傳統紐帶,又深化與美國的防務合作。
馬克龍這樣做,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法國的“歷史遺產”為此提供了獨特優勢,作為前殖民宗主國,其在越南仍保留文化影響力,法屬波利尼西亞等海外領地為亞太軍事存在提供支點,1.2萬駐軍和6個基地遠超其他歐洲國家。
深層的動機在於馬克龍倡導的“戰略自主”,自早些年間完成首筆人民幣結算的液化天然氣交易後,法國多次呼籲歐洲擺脫對美依賴,成為“世界第三極”。
此次東南亞行中,馬克龍助手直言,“我們捍衛的國際貿易規則,不是強者為王的叢林”。
這種說法一經發表,就引發了越南的共鳴,該國2024年將法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使法國成為越南外交等級中唯一的歐洲國家,與中國、俄羅斯、印度並列。
儘管馬克龍的東南亞布局看似雄心勃勃,但現實阻力不容忽視,從經濟層面來說,法國在亞洲的市場份額遠遜於中美,去年中法貿易額達789億美元,而法越貿易僅85億歐元,且法國逆差高達70億歐元。
除此之外,法國在技術競爭也存短板,越南雖對法國核能技術感興趣,但中國能建已與越方展開核電合作談判,且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迭代速度更具優勢。
地緣政治風險則是另一重考驗,美國對越南的關稅施壓可能迫使後者轉向波音訂單,而中國在東南亞的基建影響力難以撼動。
即便在歐盟內部,德國與東歐國家對法國“單飛”策略的不滿,也可能削弱其整體話語權。
結語
馬克龍的東南亞之行,表面上只是一場普通的國事訪問,實際上卻是法國在全球權力重構中的一次高風險押注。
通過能源綁定、經貿制衡與戰略敘事,他試圖將法國塑造為“平衡力量”,在美中博弈的夾縫中開闢新空間。
可是馬克龍想要讓這種“第三條道路”走向成功,不僅取決於法國的技術輸出與經濟實力,更需應對亞洲複雜的地緣生態。
正如越南駐法大使丁全勝所言,“合作需要夯實法律基礎與長期互信”,對於急於破局的馬克龍而言,時間或許是最稀缺的資源。
信息來源:
《越南面臨美國懲罰性關稅威脅,馬克龍出訪河內,法國越南簽署空客及衛星協議!越捷航空再購買20架空客飛機》——和訊網
《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越南 開始為期三天國事訪問》——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