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彝醫治療大受患者歡迎、“健康180”指揮中心有序調度遠程就診資源、駐點幫扶醫療團隊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群眾身邊……近年來,南華縣優質、高效、紮根群眾身邊的醫療衛生服務讓群眾感受到身邊的醫療服務正從“有醫靠”邁向“優醫享”。
深化醫療衛生改革 讓群眾看病少花錢
“現在走10分鐘的路,就可以在衛生院買到葯,一支14.5元,還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便宜又方便。”馬街鎮馬街村委會合包田小組村民李秀瓊患有糖尿病,需常年注射胰島素,在以前,她需要坐4個小時的車到縣城購買胰島素。

為了有效解決群眾就醫難、就醫貴問題,2022年以來,南華縣從“強基層、建機制”入手,設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管理委員會,組建縣人民醫院為總醫院,4家縣級衛生健康單位、11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1個村衛生室為成員的緊密型醫共體,制定縣鄉統一的基本用藥和試劑耗材目錄。
實施“智慧醫共體”建設,搭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信息系統、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等子系統組成的醫共體信息平台,建立醫共體雙向轉診中心,實施“大病不出縣 行走的醫院”數字化村衛生室援助項目,建成聯通北京上海知名三甲醫院,覆蓋縣、鄉、村、組的五級遠程診療網絡,有效解決了山區患者就醫四處奔波的難題,群眾就醫附加成本同比降低80%左右。
優化醫療衛生服務 讓群眾看病更省心
今年4月份,家住楚雄市樹苴鄉法古么村委會的楊厚禮在南華縣區域醫療中心(紅土坡中心衛生院)做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醫保報銷後自付費用743.29元。
為什麼會選擇到紅土坡做手術,楊厚禮說道,“紅土坡離我們樹苴近,這醫生大多是縣上來的,醫術好,鄉鎮衛生院醫保報銷比例高,來這點做手術放心、省錢。”
為有效破解山區醫療資源不均難題,南華縣率先在紅土坡建成縣域醫療次中心,先後派出2批次19名縣級專家團隊駐點幫扶,破除山區鄉鎮20多年開展不了二三級手術難題,形成山區鄉鎮“1小時急救圈”。及時更新醫療設備1239台,爭取新增救護車9輛、配備村級巡診摩托車88輛,為村衛生室配備“全科醫生助診包”。

同時,全方位推進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達標創建,2家縣級公立醫院國家推薦標準創建達標,3家二級醫院通過二甲複審,11家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全部達到國家基本標準,2家中心衛生院達到國家推薦標準,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全部通過驗收。建成首都醫科大學腦重大疾病標準化防治中心,實現縣域內腦部手術“零”的突破。2024年,縣域就診率92.08%,患者滿意率93.87%。
強化醫療隊伍建設 讓群眾看病有良醫
兔街衛生院開設了牙科、馬街中心衛生院開設了兒科、紅土坡中心衛生院開設了眼科……隨着2025年37名駐點幫扶11個鄉鎮的縣級專業技術人才團隊入駐鄉鎮中心衛生院,各鄉鎮衛生院特色科室遍地開花。
為了有效解決基層優質醫療資源匱乏問題,2024年,南華縣率先在馬街鎮、紅土坡鎮開展了縣級專業技術人才團隊派駐鄉鎮衛生院試點工作,並於2025年4月實現11個鄉鎮衛生院全覆蓋。同時構建醫共體總醫院人員自主管理體系,每年從縣鄉成員單位可分配績效中提取10%左右的醫共體總醫院運行管理經費,用於培訓學習、人才培養等。實施鄉村醫生“縣聘鄉管村用”,鄉村醫生執業化率達40.87%,收入從改革前的3138元提高到5171元,最高達12100元。

爭取上級醫院專家下沉建立專家工作站定期帶教坐診,累計建成省州專家工作站49個、引進“銀齡醫師”37名。在醫療專業技術人才的帶動下,全縣所有鄉鎮衛生院均能規範開展6類1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所有村衛生室均能規範開展4類6項中醫藥適宜技術,2024年,鄉村兩級中(彝)醫門診人次達53.31萬人次,占門診總診療人次的68.82%。
雲南網通訊員 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