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
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
特朗普的中東之行似乎頗為成功,僅僅是他對於沙特的訪問,就讓美國獲得了數額如此的龐大的軍售合同和對美投資項目。
然而,就在沙特同特朗普相關協議之後沒多久,沙特卻悄然轉身,與中國簽署了57項務實合作協議,涵蓋農業、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
從這裡也能看出,特朗普的中東之行,雖然看上去“光鮮亮麗”,卻似乎失了人心……
數字泡沫下的戰略透支
特朗普的中東之行被媒體形容為“斂財狂歡”,其核心成果是與沙特簽署的1420億美元軍售協議,以及沙特承諾的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遠期目標甚至高達1萬億美元。
這些天文數字乍看令人震撼,但細究之下,卻充滿水分。
回顧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沙時宣稱的1100億美元軍售協議,最終落實金額不足15%,此次協議中約950億美元仍是意向性條款,涉及F-35戰機等敏感項目,受以色列反對和《沃爾夫條款》技術轉讓限制,短期內難以落地。
更嚴峻的是,沙特2025年國防預算僅780億美元,財政赤字率高達8.7%,巨額軍購承諾遠超其支付能力。
這種“數字泡沫”不僅難以兌現,還暴露了美國“交易型外交”的短視。
特朗普的策略旨在通過軍售為美國軍工複合體(如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謀取即時利益,但卻埋下了長期戰略隱患。
沙特採購的“薩德”反導系統升級版雷達引發伊朗強烈反彈,促使其加速與中俄的軍事協作,例如採購中國殲-10C戰鬥機。
以色列則因美國在耶路撒冷問題上的“暫時讓步”而憤怒,啟動了“新型核威懾計劃”,進一步加劇中東軍備競賽。
更令人側目的是,特朗普此行被指夾雜家族利益:卡塔爾贈送價值4億美元的波音747-8專機,阿聯酋主權基金投資其家族加密項目,沙特與卡塔爾主權基金向其女婿庫什納的私募基金注資35億美元。
這種“公私利益交織”的模式在美國外交史上罕見,不僅削弱了美國政策的公信力,也讓沙特等盟友對美國的戰略承諾產生懷疑。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夥伴,而不是只想賣武器的商人。”
特朗普的“狂歡”看似為美國賺足了面子,卻因過度追求短期利益而輸掉了里子。
而沙特的目光,已經轉向了更務實的合作夥伴——中國。
中沙之間的務實外交
在特朗普的軍售協議喧囂未散之際,沙特與中國簽署的57項合作協議卻以低調而務實的姿態,迅速成為中東地緣政治的焦點。
這些協議涵蓋農業、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總金額達37億美元,旨在助力沙特“2030願景”擺脫石油依賴。
與美國的“支票簿外交”不同,中國的合作直擊沙特經濟轉型的痛點,展現了“發展型外交”的獨特魅力。
在農業領域,中沙合作聚焦糧食安全與資源高效利用,沙特90%的蔬菜依賴進口,淡水利用率低下,農業發展長期受限。
中國通過引入滴灌技術、沙漠漁場和椰棗廢料制生物燃料等項目,幫助沙特提升農業自給率。
2025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中沙農業論壇上,雙方簽署的合作合同總值超40億美元,涉及從種子培育到農產品加工的全產業鏈,這些項目不僅解決了沙特的實際需求,還通過技術轉移為當地培養了專業人才,真正實現了“授人以漁”。
能源與科技領域的合作則進一步凸顯了中沙夥伴關係的深度。沙特正從傳統的能源出口國向科技樞紐轉型,中國企業成為其關鍵夥伴。
雙方建立的“石油-人民幣”結算試驗田已覆蓋30%的交易量,削弱了美元在能源貿易中的霸權地位。
華為參與利雅得5G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中國電建承接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項目,這些合作不僅推動了沙特的能源結構多元化,還為其數字經濟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聯合研發與本地化生產,例如與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和願景工業公司合作建設風力渦輪機工廠,幫助沙特培育了新能源產業生態。
沙特投資大臣哈立德·法利赫曾在有關論壇上總結道:“中國不是來賺快錢的,而是來和我們一起種樹的。”
而這種“種樹”式的合作模式,與美國“賣武器”的短期逐利形成鮮明對比。
沙特的抉擇並非簡單的經濟考量,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對沖:在軍事上繼續依賴美國,經濟上擁抱中國,能源上聯合俄羅斯。
此種外交模式不僅增強了沙特的外交自主性,也為中東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板。
中東的變局
沙特與中國的合作熱潮,只是中東地緣政治變局的一個縮影。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東國家正從傳統的“依附大國”模式轉向“戰略自主”,而中國“發展型外交”的崛起,成為這一轉型的重要催化劑。
與此同時,美國霸權的衰落與戰略收縮,則為中東國家的多元平衡策略創造了空間。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暴露了美國“既要霸權護持,又要戰略收縮”的矛盾。
儘管軍售與投資協議維持了美國在中東的表面影響力,但其無力阻止沙特等盟友“向東看”。
數據顯示,2024年沙特對華貿易額達1200億美元,超過對美貿易額的650億美元;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在華投資總額已達1500億美元,涵蓋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
相比之下,美國對沙特的投資更多集中在軍工與傳統能源,缺乏對沙特經濟多元化的長期支持,這種差距,讓沙特在戰略選擇上越來越傾向於中國。
中國的競爭力在於其“發展型外交”模式,與美國的“零和思維”不同,中國通過技術轉移、市場開放和共同安全倡議,為中東國家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例如,中國促成的沙特與伊朗復交,不僅緩和了地區緊張局勢,還為紅海停火創造了條件。
這些外交成果展現了中國作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者的責任感,也贏得了中東國家的廣泛信任。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在2024年的一次演講中表示:“中國是我們實現‘2030願景’的理想夥伴,因為他們尊重我們的選擇,也分享我們的夢想。”
中東國家的戰略覺醒,是這一變局的核心動力,沙特、阿聯酋等國逐漸意識到,在大國博弈中,“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才是生存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崛起並未引發中東地區的“陣營對抗”。
與冷戰時期的“零和博弈”不同,中國強調“共生邏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願景”的對接,為中東國家提供了融入全球化的新機遇。
參考資料
央廣網:《沙特與美國簽署經濟、國防等領域合作文件》2025年5月14日
千龍網:《“中國(北京)-沙特農業產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現場簽約總金額超40億美元》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