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公選課上有學生用ai作弊答題,我給了0分,並上報了學校教務部門。”近期,南京大學文學院的一名教授發現有部分學生在完成公選課作業時使用ai軟件答題,於是便給這些作業打了0分。此事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作為公選課,教授打分是否太過嚴苛?”“學生合理使用ai的界限在哪裡?”
對此,南京大學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學生使用ai代寫作業,沒有達到相關課程的作業要求,該名教授的評分是合適的。南京大學已經出台相關指導意見,給學生作業中的“ai依賴”立規矩。
據了解,今年3月27日,南京大學通過了《關於本科生規範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導意見(試行)》。其中,“禁止關鍵內容的創作替代”是文件中非常醒目的一條。該條目規定,“禁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代寫論文、作業、報告或作品中的關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研究(實驗)假設提出、選題意義、方案設計、創新性方法設計、研究(實驗)數據、研究(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結論總結、直接生成學術引用與參考文獻列表等,以確保最終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和學術誠信,避免學術不端行為。”
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完成作業和論文寫作現象已經愈發普遍,但同時ai的使用規範問題、學術誠信問題等也隨之而來。不可否認,ai工具在文獻檢索整理、數據處理、圖表生成、文案寫作等方面對於學生完成作業和論文寫作確實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過度依賴ai也會導致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甚至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泛濫。因此,此次南京大學的ai作業被教師判零分事件,可以說再次給廣大學生提了個醒——在使用過程中應當明晰ai合理應用的邊界,作業和論文的主體內容、核心觀點等應當是由學生自行撰寫的,而不是完全依賴於ai代寫。
事實上,不止南京大學,國內的多所高校都對學生規範使用ai工具提出了相關規範和要求。如《北京郵電大學2025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中明確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僅可用於文獻調研、數據處理、引文整理等輔助工作,嚴禁直接應用於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和論文撰寫;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學生使用指南》中明確,學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業時,需標紅相關內容,且直接生成的內容不能超過全文的20%;天津科技大學則要求,論文中智能生成比例不超過40%等等。
學生使用ai完成作業和論文,也增加了高校教師的核查負擔。一般情況下,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語感、思維邏輯等判斷哪些文字和段落是由ai生成的。但是一些學生用ai寫作後,又會再用自己的話修改,就會導致教師很難辨別是“ai代寫”還是“個人原創”。對此,一些政府部門、高校、科技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和使用“ai查重”技術,通過“用技術解決技術問題”,高效識別由ai生成的文字、數據和圖片等。值得一提的是,“雙重查重”或將在2025畢業季成為論文審核的常態。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對學生的畢業論文同時進行學術論文數據庫的查重和aigc檢測,如果超過規定上限,論文將不得參加盲審和答辯。
擺脫“ai依賴”,要他律更要自律。一方面,高校要做好服務引導,通過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和專題講座等加強技術倫理和學術誠信教育,培養學生對ai工具的批判使用能力,讓他們明晰 ai的使用規範和邊界。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加強自律,明確ai的本質是輔助工具,不能代替自身的學術判斷與創新思維,學生要更加註重學術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訓練,提升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丨楊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