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信出版集團主辦的“從香港到亞洲:解碼高觀投資30年增長密碼——《鑄就》新書分享會”於5月9日舉行。會上,香港大學政治學教授、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基於自己過往的經歷,分享了自己對當下中美關係的看法。
本文整合自其在對話環節的部分分享,觀察者網整理,已經作者校閱,供各位讀者參考。

演講現場
【演講/李成,整理/觀察者網】
一
談及大家都很關心的中美貿易戰及相關談判,種種跡象表明,雙方在未來幾個月中達成交易的可能性較大。國際經濟關係受諸多事件影響,若無特殊狀況,幾個月內談成交易是有可能的。
若對談判結果進行預測,我認為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首先,雙方大概率都會宣稱達成成果,尤其是特朗普不會承認自己輸了。
其次,在關稅問題上,雙方可能都會有所讓步。
因為中國此前就一直在做應對準備,畢竟高達60%甚至更高關稅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而且,關稅雖然很重要,對企業、金融業和股市都可能帶來嚴重影響,但是,從國家整體和中美宏觀關係角度看,對中國來講,至少有六、七件事的關鍵程度不亞於關稅問題。
如台灣問題,如教育合作中斷——在特朗普第一任執政期間,就曾有過相關爭議,2018年白宮曾開會討論禁止中國人赴美留學,雖然後來這一決議被否決,但未來仍存在變數。此外,美國還可能提出讓中國為新冠賠償等無理要求,甚至還妄圖推動全面脫鉤等。
也就是說,對中國而言,美國已不再是其外交政策或貿易方面的重中之重。三、四年前,中國就已開始進行戰略轉移,一方面推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另一方面將東盟和歐盟作為關鍵重點,這些都是為應對當前局勢所做的準備。

截至2022年,平均每天有42列火車穿梭在中國和200個歐洲城市間。 圖自《解碼十年》
因此,從壓力層面來看,美國面臨的壓力更大。美國即將迎來萬聖節、感恩節和聖誕節三個重要節日,屆時商品供應若跟不上,貨架上都是空的,怎麼辦?而且當下美國面臨的問題,通貨膨脹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美國民眾對其股市和債務的信心問題,畢竟中國在美國債務中佔有較大比重。
特朗普表面上對中國態度強硬,但實際行動卻透露出合作意願。如3月份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上,美國派了至少四個人來傳信,其中一位美國聯邦參議員戴安斯(Steve Daines)還見到了李強總理。然而,參議員回去彙報後,特朗普卻出爾反爾,稱現在關心的重點是關稅,要求中國讓步——特朗普容易出爾反爾,而中國在這方面更具有一致性。
實際上,特朗普對中國的訴求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經貿領域,還包括國際事務,比如在俄烏戰爭、中東問題以及朝鮮核問題等方面,都需要中國的合作。特朗普一直渴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與中國在這些國際事務上打開局面,對他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因此,不能排除他晚些時候訪華的可能性,一旦訪華,整個局勢都可能發生改變 。
總體來講,考慮到多方面因素,我認為中美雙方就關稅問題達成交易是有可能的。

首個任期中(2017年),特朗普訪華時,和夫人梅拉尼婭一同參觀了故宮。 圖自AFP
二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的態度只是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方面,中美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當前這一輪的關稅戰、貿易戰,本質上是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或許會在幾個月內結束;而中美之間的競爭,更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競爭,會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我十分擔憂這一過程,這需要時間來化解矛盾。你問美國是否會改變,我相信它最終會改變,但改變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沉澱。事實上,中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互補性,即便在科技領域也不例外。然而,美國卻未能看到這一點。
我覺得基辛格的觀點很有道理,他說在歷史長河中,中美兩國很少出現實力完全對等的情況。換句話說,中國不會取代美國,美國也不會取代中國,兩國並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關係。也有人提出“美國連華為都打敗不了,又怎能打敗中國呢”這樣的觀點,從側面也反映出這一事實。
倘若中美之間真的爆發軍事衝突,那必將是末日般的災難,而且AI技術很可能會參與其中。俄烏戰爭只是局部戰爭,而中美若爆發衝突,那將是全面戰爭,這是我們絕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這樣的戰爭沒有任何益處,我們必須竭力避免擦槍走火。所以,加強溝通至關重要,當前的談判意義非凡。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中美之間的冷戰已經悄然開啟,只是表現形式與以往不同。而且,中國不是前蘇聯,中美關係的結果也不會像美蘇關係那樣以蘇聯解體告終。如前面所述,問題的關鍵在於,中美之間本應避免陷入這種對抗局面,因為兩國之間不存在根本性的衝突,不是你死我活的對立,也不存在一方要取代另一方的問題——誤解以及毫無根據的恐懼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負面作用。
我認為中美之間的衝突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丘吉爾曾有一句名言,他說“指望美國人做出正確的事情,要等他們把所有的錯誤都嘗試一遍後。”如今,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極其匱乏,這從美國在華留學生數量稀少這一點就可見一斑。因此,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左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