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之網絡
當地時間5月10日,中美經貿牽頭人在瑞士展開重要會談。首日的會談持續近8個小時,
雙方全程保持低調,並未向外界透露官方消息,甚至連雙方接觸會談的圖照在媒體也很難看到。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搶先發聲:
“今天在瑞士與中國舉行了一次非常愉快的會議。雙方討論了許多議題,達成了許多共識。雙方以友好但建設性的方式就全面重啟雙邊關係進行了談判。我們希望看到中國對美國企業開放,這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取得了巨大進展! ”
特朗普的言論一向真假難辨,其反覆無常朝三暮四的表態風格,使得外界難以判斷此番言論的可信度。在此次中美瑞士會談僅進行一次的情況下,他如此急切地公開表態,難免讓人懷疑其中存在誇大其詞以及服務自身政治目的的成分。
若深入剖析,所謂的達成共識,可能集中在以下兩點:其一,雙方均明確表達了繼續對話協商的意願,為後續溝通奠定基礎;其二,雙方或許建立了多種溝通機制,旨在為解決現存問題搭建穩定的交流平台 。
但要說取得重大進展,恐怕與事實不符。特朗普發動的這場貿易戰,對中國提出了過高的不合理要求,而中方在立場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定與強硬。中國始終強調,美國必須先取消高額關稅,雙方才具備進一步談判的基礎,這清晰地表明,在核心問題上,中美雙方仍存在顯著分歧。
美國雖曾放話,要將對中國的進口關稅從145%降至50%-54% ,但這遠遠無法滿足中國的訴求,中國堅決要求取消全部單邊關稅,這一點美國方面也難以輕易接受。此外,在半導體、鋼鋁等關鍵行業,關稅豁免面臨重重困難,雙方在關稅調整的幅度、範圍以及時間表等關鍵問題上,極有可能陷入長期的分歧與激烈的博弈之中。
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嚴格限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與投資,並試圖構建所謂的“去風險化”供應鏈,這些無疑成為雙方談判路上的巨大阻礙,想要取得實質性進展絕非易事。
所以說特朗普口中的“達成共識與取得重大進展”。是說給國際社會聽的,強調進展和共識,可使美國在和一系列貿易夥伴的談判中佔據主動地位,引導談判方向和節奏,讓談判朝着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如果美國不改轅易轍,放棄敵視中國的政策,中美貿易戰還會繼續下去。中國的政第是打奉陪,談大門敞開。
5月11日,雙方還將進行新一輪會談,最終會談成果究竟如何,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此次談判不僅關乎中美兩國的經濟利益,也對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後續進展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為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