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被正式罷免後,韓國將在60天內進行大選,以早日選出韓國下一任總統來主持局面。
而將有可能“一步登天”,對總統大位志在必得的李在明,卻正以一種極具爭議的方式站在總統競選的聚光燈下——儘管這位韓國左翼陣營的核心人物,在年輕選民中積累了大批支持者,並被左派視為完美的政治領袖,但他的“戴罪之身”卻如同一顆定時炸彈一般,隨時有可能在他身上炸響。
原因很簡單,他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單一案件,而是多達六樁貪腐嫌疑案件,每一樁都直指其涉嫌濫用權力、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
即便司法程序因總統任期豁免而暫時擱置,但五年後,司法機構仍會捲土重來,繼續追究他的法律責任。
【六樁案件的陰影:從大庄洞到選舉舞弊】
李在明的貪腐爭議最早可追溯到擔任城南市長時期。2021年,韓國檢方啟動對他的調查,揭露了他在大庄洞土地開發案中的可疑行為。
這起項目本應為城南市帶來公平收益,但最終卻以極其畸形的比例分配——持股50%的城南都市開發公社僅分得10%的收益,而兩家民間企業卻瓜分了近70%的巨額利潤。
這一異常現象引發了廣泛質疑,尤其是當調查發現負責制定分配方案的正是李在明的親信柳東珪時,所有線索都指向了李在明本人。
然而,面對質詢,李在明始終堅稱自己“不知情”。但隨着柳東珪被捕並翻供,以及金涌等其他親信被牽扯其中,案件逐漸浮出水面。
檢方指控民間開發商通過官商勾結,在大庄洞和慰禮新城開發項目中分別攫取了788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3億元)和211億韓元的不正當利益。
雖然李在明憑藉國會議員身份享有司法豁免權,但這些指控無疑為他的政治生涯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除了大庄洞案外,李在明還深陷多起零星小案的泥潭。比如,2023年11月,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一審裁定李在明違反《公職選舉法》,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
法院認為,他在選舉過程中發布虛假信息,歪曲民意,情節嚴重。如果二審維持這樣的判決,李在明將失去國會議員席位,並被禁止參與未來五年的任何公職競選。
就在尹錫悅彈劾案宣判前兩天的周三,首爾高等法院二審判決李在明無罪。這對李在明來說是“起死回生”,暫時擺脫了剝奪總統參選資格的風險。
然而,首爾中央地方檢察院聲稱,二審裁決誤解了法律,“不符合經驗和常識規則”,要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而且這次單位“罪名不成立”,也只是李在明背負的六樁案件其中的一個小分支。這意味着,即便他成功當選總統,卸任後仍需面對法律的清算。
【權術與拖延:以時間換空間】
對於李在明來說,當前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法律漏洞和政治策略為自己爭取時間。
他一方面竭力拖延其他案件二審判決的時間,另一方面則通過社交媒體塑造公眾輿論,試圖將自身塑造成“獨裁政權”的受害者。
他多次公開指責尹錫悅政府破壞法制和憲政秩序,聲稱針對他的司法行動是一場“陰謀”。
這種敘事不僅幫助他在左翼陣營中鞏固了地位,也讓部分法官和司法機構在處理案件時顯得猶豫不決。
與此同時,李在明還通過黨內的鐵腕手段清除異己,將共同民主黨變成了所謂的“李在明一人黨”。
這種集權式的運作方式雖讓反對派對其更加敵視,但也為他贏得了更多忠誠的支持者。
尤其是在年輕人眼裡,他被視為敢於挑戰權威、代表進步力量的象徵。從這種權謀手腕中,我們很輕鬆的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尹錫悅這次輸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
【未來的麻煩:總統任期後的清算】
不過實事求是的講,即便李在明能夠在右翼內鬥和左翼支持者的助推下順利當選總統,他仍然無法擺脫司法的陰影。
根據韓國法律,總統任期結束後,司法機構有權重新啟動對其案件的調查和審判。
屆時,他不僅需要應對大庄洞案和其他貪腐指控,還可能面臨新的證據曝光和更嚴厲的懲罰。
換句話說,李在明即使登上總統寶座,也註定是一個“戴罪之身”,其政治命運充滿不確定性。
【結論:權術高手的險棋】
李在明的政治崛起堪稱一場高風險的賭博。他嫻熟地運用權術和輿論操控技巧,將自身包裝成“正義的化身”,同時利用法律漏洞和政治資源規避即時懲罰。
然而,這種策略能否長久奏效仍是未知數。畢竟,歷史已經證明,貪腐醜聞往往會成為壓垮政治人物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李在明真的以“戴罪之身”當選總統,那麼他的五年任期不僅是對韓國製度的一次考驗,也將是他個人命運的終極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