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這場交易,在美國人眼裡原本已是囊中之物。一邊是白宮立法施壓,一邊是資本組團抄底,嘴上再套一句“國家安全”,他們以為,這套流程熟得像劇本,按鍵執行即可。只是這一次,中國沒接戲,而是直接拉了電閘。
北京時間4月4日,tiktok美國業務的剝離交易突然踩下急剎。據路透社披露,各方原已談妥:新公司設在美國,由美資控股,字節跳動僅保留不足20%的股權。白宮滿意,美方投資者滿意,連字節跳動也原則上同意,一切只待最後的審批。
結果,就在美國自以為交易即將落地之際,中國表態:該交易必須依法接受審查,目前未獲批准。
這一句話,讓美方從得意洋洋瞬間變得啞口無言。節奏之突然,變化之快,背後只有一個解釋:中國動了真格。
特朗普剛加稅,中國反手就亮劍
4月3日,特朗普政府高調宣布對中國商品再加征34%關稅,總稅率提升至54%。打着“貿易公平”旗號,實則再次揮舞經濟戰大棒,試圖逼迫中國讓出利益、交出技術、換取喘息。
但話音未落,中國立刻反擊。不到24小時內,對等加征關稅迅速出台,目標清晰、力度精準,沒有情緒化回應,只有冷硬的政策動作。
與此同時,tiktok交易緊急叫停。時間點的高度同步,足以說明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次成體系、講邏輯、有預謀的回擊行動。
先封你的貨,再鎖你的併購通道,特朗普想用加稅逼中國妥協,結果反倒親手砸了自己剛鋪好的交易路。
誰卡了誰的脖子?這回,中國掌握了剎車權
美方原以為,靠一紙禁令就能把tiktok逼上“待售貨架”,靠資本運作接盤完成對中國科技企業的“軟接管”。他們甚至為此專門安排了投資方排兵布陣:susquehanna和general atlantic,都是字節跳動的美方現有股東,由他們增資控盤,完美規避美方限制中資持股的法律紅線。
美其名曰“市場化交易”,實則處處是刀口。
可他們忘了,tiktok的核心資產——算法技術、數據模型、內容分發機制——全部屬於中國認定的技術出口敏感領域,依法必須經過審批流程。中國不批,這交易就一分錢也落不下去。
說到底,不是中國把tiktok交易叫停,而是美方先點燃戰火,又沒考慮清楚對手手中也有制衡工具。
美方態度急轉直下,台詞開始變了
原本特朗普還在叫囂:“tiktok必須剝離,不許拖延!”結果中國一踩剎車,他的語氣立馬軟了:“我們希望繼續與中國合作……我們不想tiktok被關閉。”
姿態之低,令人側目。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宣布:原定的tiktok交易最後期限將延後75天,時間給得很寬,語氣放得很軟。與他前幾個月反覆高調強調“國家安全威脅”的強硬態度,判若兩人。
美國政府原想靠政策和資本兩頭夾擊,把tiktok一步步推上美國控制框架之中。可惜,中國不但沒有就範,還用一個“程序性暫停”精準拆解了整個邏輯閉環。
結果是,美方不僅交易做不成,連面子也沒處掛。中國沒有用激烈詞彙,沒有喊口號,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還沒批。卻偏偏讓白宮失了方寸。
這場博弈真正的主導權,已經悄然轉移
tiktok這件事的底層邏輯早已變了。這不是一樁普通的商業交易,而是一場關乎數字主權的硬碰硬。
美國人高估了自己的立法和投資工具,也低估了中國的戰略底線。在過去,他們可以靠政治壓力迫使外國公司就範,再讓資本收尾。但如今,這套套路在中國面前頻頻失效。
因為中國不僅掌握技術,還建立起了完整的國家安全審查機制與出口管制法規。在這一規則體系下,不存在所謂“企業自行決定”。任何涉及核心算法與數據安全的跨境轉移,都得過一道真正硬核的制度關卡。
這一次,tiktok就是卡在這關口,美方想繞都繞不過去。
規則重寫者,已經不在華盛頓
tiktok之爭表面看是app的歸屬問題,本質卻是全球科技治理話語權的再分配。
美方以為自己仍是唯一立規則的一方,卻忽略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只能被動接受規則的角色。
當特朗普揮出關稅大棒時,中國沒有用情緒回應,而是用制度發力;當美國資本步步緊逼時,中國沒有硬碰硬地反擊,而是用一個冷靜的審批流程,讓整場交易陷入停滯。
這一場交鋒沒有槍炮,卻刀刀致命。
今天,tiktok只是開始。明天,可能是芯片供應鏈,是人工智能的國際標準,是數據跨境的法律邊界。每一項新興技術的控制權,都是地緣政治的新高地。
中國這次用一次看似“技術性”的否決,清楚傳達出底線:不是誰出價高就能拿走技術,更不是誰嗓門大就能改寫遊戲規則。
這不是妥協空間的問題,這是主權問題。
接下來的懸念不是tiktok交易還會不會繼續,而是——美國是否已經意識到,它面對的是一個不會退、也不再需要妥協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