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道,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專員舍甫科維奇(maros sefcovic)在2025年3月25日到訪美國,會見盧特尼克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
為了避免同時與中美兩大經濟體陷入貿易爭端,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制定了一項“兩手準備”的策略:先派遣高層代表前往美國談判,以求緩解美歐貿易摩擦;若談判破裂,再轉向中國,尋求中歐經貿合作的退路。

這種策略雖試圖平衡兩方壓力,卻暴露出歐盟在國際舞台上所面臨的複雜局勢。
美歐貿易談判:底氣不足的強硬姿態
美歐關係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急劇惡化,“美國優先”政策成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障礙。
為了應對美方的極限施壓,歐盟起草了一份反制關稅清單,試圖以此向美國展示強硬姿態。
歐盟對美關稅反制措施將推遲至4月中旬統一實施
然而,這份清單的生效時間被推遲,再度顯示歐盟的猶豫不決。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近日赴美與美國商務部長及貿易代表展開談判,此行的目標是避免貿易戰全面爆發。
然而,歐盟內部對美政策的分歧卻讓談判更顯複雜。
法國尤其受困於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威脅,其酒類出口產業幾乎無法承受額外關稅壓力。
在談判桌上,歐盟的籌碼顯得不足。
特朗普政府的強硬姿態讓歐盟不得不在策略上步步妥協,而這種妥協能否換來美方讓步,仍是未知數。
中歐經貿關係:退路背後的矛盾
若與美國的談判破裂,馮德萊恩的策略將轉向中國,希望通過加強中歐經貿合作來緩解壓力。
根據《報告》顯示,中歐雙邊經貿投資合作勢頭良好。
2022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中國與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

儘管如此,歐盟對中國企業的投資審查與技術轉讓條件卻引發了中方的不滿。
謝夫喬維奇在訪華前表態稱,歐盟希望建立“公平貿易環境”,但背後的真實意圖是通過強制性政策塑造中歐經貿關係。
這種單方面的做法與“公平競爭”理念相去甚遠,甚至可能阻礙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與此同時,中國對中歐經貿合作的態度一直保持開放與務實。
中國不僅是歐盟的重要貿易夥伴,也是許多歐盟國家投資的主要來源。
然而,如果歐盟不能端正與中國的合作心態,其所謂的退路可能成為又一個難以捉摸的選擇。
歐盟的困局:內部分裂與外部壓力
歐盟內部的分裂是其在國際談判中一再失利的重要原因。

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成員國在對美政策和對華合作方面態度不一,讓歐盟的集體外交顯得步履維艱。
法國在美歐貿易戰中的態度反覆,德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讓其表現更為謹慎,而西班牙則傾向於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成員國利益的不一致,使得歐盟所謂的“集體利益”難以協調。
歐盟高層雖然喊出了“戰略自主”的口號,卻無法真正實現經濟與外交上的獨立。
馮德萊恩的兩手策略雖然試圖兼顧中美兩方,但政策執行中的猶豫與分裂讓這一策略的效果打了折扣。
未來展望:何去何從?
歐盟的“兩手準備”策略反映出其在全球貿易博弈中的謹慎態度。
然而,這種左右逢源的做法可能難以長久維持。

在與美國的談判中,歐盟若持續妥協,可能失去更多議價能力;而在與中國的互動中,如果繼續強制性政策,中歐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
專家指出,歐盟需要重新審視其“戰略自主”理念,打破對中美的路徑依賴,轉向更加獨立和務實的經濟政策。
同時,歐盟內部成員國必須加強協調,確保所謂的“集體利益”能夠真正落地。
馮德萊恩領導下的歐盟正處於關鍵的歷史節點。
如何平衡中美壓力,如何解決內部分裂,將決定歐盟在未來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當前的困局雖複雜,但也為歐盟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策略與定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