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送心]
【前言】
2011年,一段視頻突然在烏克蘭電視台播出,畫面中一男一女在牢房裡熱吻,女人外形酷似曾任烏克蘭總理的季莫申科。
當時的她正因濫用職權入獄,卻在病情嚴重、申請治療期間爆出這樣的畫面,監獄官說“這是真的”,律師卻說“完全捏造”,這是她政治生涯的污點?還是被敵人刻意放大的把柄?
【風口浪尖上的女人】
2011年12月,烏克蘭國家電視台播放了一段監控畫面,沒有前情提要,沒有模糊處理,畫面里,一名金髮女子正在牢房內鋪床,動作嫻熟,身形輕盈。
幾分鐘後,一位男子走進房間,兩人貼得很近,幾秒鐘後便擁吻起來,這本可以是一場普通的偷情醜聞,但烏克蘭人很快認出了,這位女子,酷似正在服刑的前總理尤利婭·季莫申科。
視頻播出後,烏克蘭政壇如同被扔進了一顆手榴彈,炸得各方反應不一,反對者笑得高興,支持者一夜沉默。
這一夜,沒人再談她曾是“烏克蘭的貞德”,只在微博、論壇、街頭小報上流傳着一句話:她居然在牢房裡談戀愛?
監獄方面第一時間站出來“蓋章”:監控畫面屬實,發布聲明的那位官員言簡意賅,只說了五個字:“我們有證據。”
可疑點隨之而來,視頻的時間顯示是12月15日,根據關押記錄,季莫申科那時還在基輔的盧克亞諾夫卡看守所,直到月底才轉到卡恰諾夫女子監獄。
也就是說,視頻拍攝地點根本不對,不止時間不對,天氣也不對,視頻中陽光明晃晃地從窗戶照進房間,但那天基輔是陰天,有記錄可查。
更離譜的是,畫面中的女子穿着高跟鞋,活動自如,而幾天前,季莫申科的律師才剛剛向外界展示她“無法站立”的照片。
有人說,她裝病裝得太過了,也有人說,這場戲,是有人借她“裝病”之名,反做文章,把她釘在道德的恥辱柱上。
她自己沒有回應,只是絕食第九天時,通過女兒對外放出一句話:“我沒做錯任何事。”這段視頻是不是假的?沒人敢百分百下結論。
但它的發布時機,確實很巧,就在那之前,歐盟正因為她的病情向烏克蘭政府施壓,要求她轉院治療,視頻一出,歐洲的同情也安靜了下來。
反轉太快,讓人喘不過氣,之前她是被政敵迫害的“受害者”,此刻卻成了“自導自演”的嫌疑人。
可問題是,就算視頻是真的,又能說明什麼?是個人失德?還是被人陷害?監獄到底在給誰辦事,背後是誰下的指令,這些都沒人敢說。
有一點很明確:季莫申科的“聖女光環”開始崩塌了,她不是第一次入獄,也不是第一次被潑髒水,但這一次,她身上那種“無辜的政治鬥士”形象,被打了個裂口。
鏡頭沒有解釋,只留下公眾自己去想象,越模糊的畫面,越容易製造情緒,這一切是她與權力鬥爭之間,一場更深的拉鋸戰。
【從電話誤撥到能源女王】
季莫申科的出身並不顯赫,上世紀60年代,她出生在第聶伯羅的一戶普通人家,父親早早離開了家庭,母親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
她從小成績很好,性格倔,屬於那種“吃不上肉也要爭第一”的學生,她改變命運的契機是一個電話。
還是學生的她,無意間接到一個陌生來電,打電話的是亞歷山大,一個家境不錯的男青年,父親是體制內的中層幹部,兩人越聊越投機,後來就發展成了關係,再後來結婚。
婚後,她沒選擇當個家庭主婦,她盯准了市場上興起的錄像帶租賃業務,靠着丈夫和公公的資源,很快就把小生意做成了區域連鎖。
她從來不覺得女人創業要低調,喜歡在公共場合展現自己的能力,那時候她的名字開始出現在商界飯局上,一頭金髮配上強勢的談吐,沒人把她當成普通老闆娘看待。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全面私有化,她沒有猶豫,直接把公司轉型做天然氣貿易,那是烏克蘭最暴利的賽道之一,幾乎所有人都在爭搶俄羅斯過境天然氣的買賣份額。
她搭上了當時的地方政要拉扎連科,對方幫她拿到進口渠道,她負責銷售,天然氣走進烏克蘭千家萬戶的同時,她的財富也迅速膨脹。
季莫申科把公司命名為“烏克蘭統一能源”,幾年之內就壟斷了天然氣進出口,外界開始叫她“天然氣公主”。
那幾年烏克蘭能源市場混亂,但她在其中如魚得水,能從俄羅斯談下低價,又能高價賣給烏克蘭企業,利潤豐厚。
商界的成功給了她進政壇的信心,她清楚,一旦涉政,生意風險會降低,權力會更穩,1996年,她在一個偏遠地區參選議員,換掉名牌衣服,穿上普通大衣,一戶一戶敲門拉票。
那次她拿下了九成以上的選票,一腳踏進了權力場,一路做到了國家能源副總理,逐漸成為尤先科身邊的重要盟友,兩人一個主政,一個主財,在當時被外界視為“改革搭檔”。
政壇對她來說沒有陌生感,她在商界練出的手腕、在人脈圈子裡鍛鍊出的情商,讓她很快就適應了新身份。
但越靠近權力中心,博弈就越激烈,隨着她和尤先科聯手挑戰總統亞努科維奇,烏克蘭一場政治上的正面對抗也隨之展開。
【和對手的刀鋒交錯】
2004年,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民眾走上街頭反對選舉舞弊,季莫申科和尤先科站在了抗議隊伍的最前線。
她穿着傳統的烏克蘭民族服裝,扎着標誌性的金髮麻花辮,站在高台上發表演講,被支持者稱為“聖女貞德”。
這場革命改變了烏克蘭的權力格局,尤先科上台,她出任總理,一時之間成了國家最高女性官員。
她在公開場合自信、凌厲,說話不繞彎,表現出罕見的強勢領導風格,國外媒體把她和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相比,稱她是烏克蘭的“鐵娘子”。
但權力本身就是個放大鏡,她處理能源問題時動作太快,推翻了舊有的分配體系,也得罪了太多寡頭。
她試圖降低國內天然氣依賴,卻因為協議問題和俄羅斯陷入爭執,她想重塑財政系統,卻遇到部門之間的強烈抵抗。
很多人開始私下討論她“不合群”、“太急躁”,更直接的批評是,她在利用手中的位置為自己謀利,把國家政策當成生意牌桌。
尤先科和她的關係也開始鬆動,曾經的盟友變成了暗中角力的對手,2005年,她被尤先科解除總理職務,理由是“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媒體跟進報道,說她不聽意見、獨斷專行,甚至在內閣會議上直接拍桌子罵人,她回應得很簡單:“我沒做錯任何事,我只是做得太快。”
被罷免後,她依然掌握着大量政治資源,幾年後,季莫申科再次參選,在2007年再次擔任總理,只是那時的烏克蘭,已經不是2004年的烏克蘭了。
當時她在2009年與俄羅斯簽下天然氣協議,這份協議被認為是“賣國條款”,她的對手亞努科維奇抓住這個機會,將她推向了審判席。
2010年,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第二年,她再次被關進監獄,這一次,她的身份變了,她不再是革命領袖,變成了帶着官司的被告人。
當她躺在病床上申請轉院、以絕食表示抗議時,那段牢房視頻被曝了出來,她身上的光環沒了,信任開始塌方,季莫申科第四次跌進政治深水區,她的處境比以前更難。
【鐵娘子漸失人心】
2014年,烏克蘭局勢動蕩,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季莫申科得以重獲自由,她坐在輪椅上,披着一條黑披肩,臉色蒼白,在議會門口講話。
那一刻,許多人以為她又要捲土重來,她確實沒打算退,同年春天,季莫申科宣布參選總統,她的競選口號是“清除腐敗,拯救烏克蘭”。
但這一次,她沒能激起多少熱情,媒體上關於她的新聞越來越少,人們的關注點轉向了另一個人,波羅申科。
這位“糖果大王”擊敗了她,成為新一任總統,她的得票率連10%都沒到,過去那些支持她上街、為她抗議的選民,這時候選擇了沉默。
五年後,她又一次站上競選台,這次的對手更出人意料,是個演過總統的喜劇演員,叫澤連斯基,沒人太當回事,但最後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澤連斯基贏了,而且贏得十分輕鬆。
季莫申科再一次失敗,失敗的是她本人的政治信用,她在過去太多次切換立場、結盟翻臉,公眾對她的“初心”早已無感,她講的改革、反腐、救國,聽上去都像是陳詞濫調。
烏克蘭的現實也確實沒有變好,新舊寡頭輪流坐莊,官員富得流油,普通人卻陷在通脹、失業和戰爭的恐懼里,她曾經代表的“改革派”,已經無法再代表人民的期待。
現在的她依舊在政壇活躍,偶爾發聲,偶爾提出議案,但已經不是決定性人物,她試圖維持一個中立理性的形象,但沒有人再把她當作那個能“改寫局勢”的人。
【結語】
季莫申科曾是烏克蘭“民選的希望”,也是“資本的代表”,她聰明、能幹,有手段,也敢博,但一旦身處體制內部,她就成了那個自己曾經反對的人。
視頻事件只是一個節點,真正讓她失去舞台的,是她和人民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她的每一次翻身,都帶着算計,她的每一句口號,也被舊賬壓得沉重。
烏克蘭需要改革,也曾寄望於她,只是人設可以打造,信任卻不可能一次次重建,她沒有倒在法庭上,也沒有倒在牢房裡,真正打敗她的,是那個在鏡頭裡開始模糊的自己。
【參考資料】
2012-04-28 12:07 來源:央視網《季莫申科被曝牢房“熱吻”視頻》
2012-04-27 19:11 來源:海峽都市報《季莫申科獄內“偷情”視頻被曝光 獄方堅稱真實》
維基百科《尤利婭·季莫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