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國政壇上演了一場圍繞總統赦免權的激烈交鋒。3月17日,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以“程序違規”為由,單方面宣布前任拜登卸任前簽署的赦免令無效,並誓言對相關人士展開調查。這場爭議不僅牽涉兩位總統的恩怨,更暴露了美國政治制度中的模糊地帶,甚至引發對“總統權力是否被架空”的尖銳質疑。
赦免令的合法性之爭
拜登在卸任前最後一刻簽署的赦免名單中,包括“國會山騷亂”調查委員會全體成員、前防疫專家福奇及高層米利等人。然而特朗普迅速反擊,聲稱這些赦免令由“自動簽名筆”完成,拜登本人既未親自簽署,也不知情。他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稱赦免令“無效作廢”,並暗示幕後操作者涉嫌犯罪。這一指控立即引發輿論震動——若總統的簽名權能被機械替代,其決策的權威性是否將面臨挑戰?
自動簽名筆背後的政治暗流
自動簽名設備雖是美國政界沿用多年的工具,但特朗普陣營抓住拜登健康問題的痛點,質疑其認知能力下降導致“決策權旁落”。密蘇里州共和黨總檢察長貝利要求司法部徹查拜登任內文件,稱幕僚可能利用其“精神衰弱”繞過總統授權。更有議員爆料稱,拜登曾對簽署的能源政策“毫無印象”,進一步加深公眾疑慮。法律專家指出,若赦免令確屬“代簽”,其效力或將因缺乏總統真實意圖支持而失效。
權力博弈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的“赦免無效”聲明不僅是對前政府的否定,更被視作對政敵的清算信號。他點名“國會山騷亂”調查委員會成員“涉嫌銷毀證據”,威脅啟動最高級別調查。該委員會曾主導對特朗普的彈劾程序,其成員包括共和黨“叛將”切尼等人。拜登團隊則斥責特朗普“濫用行政權”,試圖通過技術性理由推翻既有法律程序。兩黨支持者迅速站隊,社交媒體上掀起“赦免令是否代表正義”的罵戰。
制度裂痕與未來隱憂
這場風波暴露出美國政治生態的多重危機。一方面,總統健康問題與決策透明度的矛盾再度凸顯——當民眾懷疑元首的履職能力時,如何確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另一方面,特朗普單方面否定前任決策的做法,被批評者視為“破壞權力交接傳統”。法律界擔憂,若總統可隨意推翻赦免令,司法獨立性將遭受重創。更有觀察家指出,兩黨為爭奪話語權,不惜將技術問題政治化,進一步加劇社會分裂。
一場沒有贏家的較量
從“自動簽名”到“赦免無效”,這場爭議的實質早已超越法律程序,成為美國政治極化的縮影。無論是拜登幕僚被指控“越權”,還是特朗普被指責“報復政敵”,雙方都難逃“權力遊戲”的標籤。而當民眾開始懷疑總統每一筆簽名背後的真相時,受損的或許是整個國家制度的公信力。歷史的經驗表明,政治鬥爭中的“技術性勝利”往往短暫,唯有修補信任裂痕,才能避免下一次風暴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