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25年全國兩會拉開帷幕。南都記者了解到,多位代表委員提交了關於加快自動駕駛立法、推動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落地的建議。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雷軍提出的建議包括,推進自動駕駛汽車大範圍測試驗證並加快量產商用進程,同時加快建設自動駕駛全國性法律體系,明確合法上路身份等。
此前,五部委發布的《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按下了加速鍵。此後,全國各地積極推動立法,促進自動駕駛行業發展。
去年12月,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明確鼓勵支持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鼓勵多種技術路線融合發展的角度對基礎設施建設作出規定;對自動駕駛創新應用活動進行了全環節規範,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明確了自動駕駛汽車安全保障的相關要求,以更好平衡促進產業發展與保障首都安全的關係。《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將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今年1月,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正式發布了《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其中提出將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車站等幹線和交通樞紐開展創新應用,已於2025年2月28日生效。
各地政策的出台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自動駕駛發展。以蘿蔔快跑為例,目前已在北京、武漢、重慶、深圳等多地落地無人駕駛出行服務,並加速布局全球化業務,助力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實現全球領跑。
不過,在國際市場上,以德、日、美、英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均已從國家戰略層面實施產業部署,立法動作不斷,通過打造“制度高地”,搶佔行業發展先機。但目前,我國在國家層面上尚缺少立法引領。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建議讓蘿蔔快跑為飛行汽車發展積累經驗。“我國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比如蘿蔔快跑已經在很多城市進行試點應用。建議儘快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充分授權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在更大範圍、更多場景展開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試點應用。這也可以為低空經濟安全有序發展提供借鑒,因為自動駕駛汽車和aam關鍵技術都是新能源、5g和人工智能,但受低空氣象複雜多變等的影響,低空飛行器安全保障更難一些。很難想象,如果公眾不敢坐自動駕駛汽車,怎麼敢坐飛行汽車?”吳仁彪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周光權也在去年兩會上建議推動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促進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
除此之外,其他各方也在呼籲對自動駕駛規模化試點應用。去年1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指出,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協作,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帶動和社會價值的綜合效應。尤其是對自動駕駛等大模型創新應用場景適度放寬准入。在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等政策支持下,充分授權地方試點示範,引導營造包容創新的輿論環境,支持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交通等領域規模化試點應用。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汪林在今年2月撰文稱,當前,自動駕駛應用規模不夠,變現模式仍不清晰,通過准入試點將進一步擴大車輛規模,探索不同的商業和運營模式,有助於驗證高價值技術的經濟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案例,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的規模化應用。
采寫:南都記者 汪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