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哈馬斯慶祝交還婦孺老弱人質屍體風波影響長遠】
20日哈馬斯大張旗鼓把向以色列交還被綁架婦孺老弱人質屍體辦成了慶典遊行,而且在交還的屍體中造假“頂包”,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遭到譴責,對以色列民心士氣發揮的影響國內應該是相當於戰爭動員,預計還將助推美歐西方國家右翼政黨支持率。
關於哈馬斯把向以色列交還被綁架婦孺老弱人質屍體辦成慶典遊行,網絡上加沙人歡呼勝利、鼓掌等視頻流傳不少,以色列方面強烈抗議和譴責自不待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便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令人髮指”。聯合國官網相關新聞原文表述如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周四強烈譴責哈馬斯綁架者當日早些時候在加沙以遊行示眾的方式移交以色列死亡人質遺體的行為,並表示這種做法‘令人髮指’。
哈馬斯武裝人員表示,當天上午送回特拉維夫的四具遺體分別屬於比巴斯一家的一位母親和兩個孩子,以及84歲的和平活動家奧德·利夫希茨。
這是哈馬斯自上個月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以來的首次移交人質遺體。這些遺體均為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恐怖襲擊時被劫持的人質。
聯合國發言人杜加里克在紐約的每日簡報會上對記者表示,根據國際法,任何移交死者遺體的行為‘都必須遵守禁止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的規定,確保死者及其家屬的尊嚴得到尊重’。
杜加里克強調:‘秘書長譴責今天上午以這種方式遊行示眾並展示已故人質棺槨的行為。這種做法令人憎惡和震驚。’”
“古特雷斯秘書長敦促衝突各方‘尊重死者遺體,並根據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的適用義務,將死者遺體歸還其親屬’。”
在聯合國官方上述聲明中,對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的“阿克薩洪水”行動繼續其一貫定性“恐怖襲擊”,對被綁以色列人定性是“人質”,對這次交還的人質屍體稱呼是“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恐怖襲擊時被劫持的人質”,對被交還屍體的奧德·利夫希茨定性為“和平活動家”。

聯合國官網相關新聞報道鏈接: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5/02/1136266?_gl=1*11ja790*_ga*mtq4otm5mjy2mc4xnza2mzq4mti4*_ga_tk9bql5x7z*mtc0mde4mjgwms45ljeumtc0mde4mjkwms4wljauma..;
關於這次交還屍體的奧德·利夫希茨(oded lifshitz ,死時83歲)、阿里爾·比巴斯(ariel bibas,4歲)和克菲爾·比巴斯(kfir bibas,10個月)死因,哈馬斯方面宣稱並得到中國某些自媒體賬號大力宣傳的是被以色列空襲炸死,但迄今未見提出證據;以色列駐華大使館等以方機構宣布的死因如下:
奧德·利夫希茨在囚禁期間被哈馬斯方面殺害。
根據專業官員評估、以方掌握的情報、法醫鑒定結論,阿里爾和克菲爾·比巴斯姐弟這對嬰幼兒人質於2023年11月被哈馬斯殺害,即被綁架1個月後。

以軍發言人聲明稱阿里爾和克菲爾·比巴斯姐弟這對嬰幼兒人質不是被槍殺,而是被“徒手”殺害,並在殺害後採取了“可怕的”行動掩飾。以色列駐華使館官微轉發的以軍發言人聲明英文原文與中文譯文如下:
“ariel and kfir bibas were murdered by terrorists in cold blood.
the terrorists did not shoot the two young boys—they killed them with their bare hands.
afterwards, they committed horrific acts to cover up these atrocities.”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上將(daniel hagari)在新聞聲明中更新了法醫檢查的結果:
‘阿里爾和克菲爾·比巴斯(ariel & kfir bibas)是被恐怖分子冷血地殺害。
恐怖分子並沒有射殺這兩個小男孩,而是徒手殺死了他們。之後,他們又犯下可怕的罪行來掩蓋暴行。’”
上述表述如果真實,“徒手殺死”(killed them with their bare hands)和“掩蓋暴行”兩點的具體情節可能會在以色列國內和西方國家引發相當大輿情。真實死因究竟是什麼,看雙方各自提出證據。以色列方面可以公布詳細法醫鑒定報告等證據,接受國際專業法醫機構評判,甚至邀請高水平、中立、可信的第三國專業法醫機構再次鑒定,哈馬斯方面也可以公布他們的證據。
關於阿里爾和克菲爾·比巴斯姐弟這對嬰幼兒人質的母親希里·比巴斯(shiri bibas)下落,哈馬斯方面宣稱交還的希里·比巴斯屍體經以色列方面法醫鑒定確認不是希里·比巴斯,也不是其他人質的屍體,而是一具姓名不知、身份不明的屍體。以色列宣布法醫鑒定結果之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1日(周五)對此深表關切,哈馬斯方面很快承認確實不是希里·比巴斯屍體,應該是因為以方法醫鑒定結果證據確鑿,他們無法否認。到今天,哈馬斯方面已經向以色列移交了新的屍體,以方鑒定後確認為希里·比巴斯。
聯合國官網相關新聞原文表述如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周五對有關以色列人質希里·比巴斯遺體仍下落不明的報道深表關切。他指出,必須始終尊重死者尊嚴,確保依照國際人道法和人權法將遺體歸還家屬。每一次釋放行動都應以保持最高尊嚴方式執行,並嚴格遵循人道主義原則。”
“周四,古特雷斯秘書長已就哈馬斯在加沙以示眾方式移交以色列死亡人質遺體一事發表聲明,並強烈譴責這一行為。根據報道,哈馬斯當天向以色列交還的遺體包括比巴斯一家母親希里及其兩個孩子,以及一名84歲的和平活動家。但以色列方面提出,哈馬斯所移交的希里遺體並非本人。”
聯合國官網相關新聞報道鏈接: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5/02/1136291;
哈馬斯方面第一次交錯希里·比巴斯屍體的原因,哈馬斯方面的說法是希里·比巴斯在以色列空襲中被炸爛,與其他人屍體混在瓦礫中,哈馬斯方面無法分辨。目前來看,疑問如下:
首先,哈馬斯方面是真的弄錯了,還是故意搞錯的?如果是故意搞錯,目的是什麼?
其次,希里·比巴斯死亡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如同哈馬斯所說死於以軍空襲,還是被哈馬斯殺害?雙方都可以公布證據證明自己的說法。以方已經宣布了阿里爾和克菲爾·比巴斯姐弟這對嬰幼兒人質繫於2023年11月被哈馬斯“徒手”殺死,去年以軍解救人質行動中也有人質被哈馬斯逃跑前殺害,他們可以公布詳細的法醫鑒定報告,接受國際專業法醫機構評判,甚至邀請高水平、中立、可信的第三國專業法醫機構再次鑒定。
第三,那具20日被哈馬斯方面作為希里·比巴斯交還以方的屍體究竟是什麼人?死因是什麼?
對此,首先可以鑒定確認哈馬斯“屍體被炸爛無法分辨”的說法是否真實可靠,這個靠法醫鑒定應該可以認定,有時甚至非專業人士也能判斷。
然後,法醫鑒定應該可以判斷這句屍體死亡的大致時間,與哈馬斯宣布的被以軍空襲炸死炸爛日期對照。
既然以方宣布那具屍體不是任何一個人質,如果哈馬斯宣稱的“屍體被炸爛無法分辨”之說是真的話,那麼就應該是某個加沙人,那麼其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死因是什麼?戰爭爆發之後不久,哈馬斯方面就每天公布加沙死亡人數數字,還發布了詳細的死亡名單,姓名、年齡、性別等信息齊全,如果他們此前公布的那些加沙死亡數字和死亡名單等等真實可靠,那麼應該很容易弄清楚這具屍體究竟是哪個人;如果搞不清楚,那麼哈馬斯此前公布的那些加沙死亡數字和死亡名單等等究竟是否真實可靠,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這場風波的影響應該會延續、擴散。
其一,進一步降低加沙停火延續的概率。加沙第一階段停火截止期是伊斯蘭教齋月開始,亦即容易爆發“聖戰”的月份,原本就不看好停火延續的前景,此事進一步顯著提高戰火重燃概率。
其二,助推23日德國選擇黨選情。正值23日德國大選前夕,此事本來就必然會助推德國選擇黨選情,德國穆斯林移民又打出巴勒斯坦旗幟集會遊行大張旗鼓慶祝,更是給德國選擇黨助選。我看到有視頻顯示,一個德國人舉起被哈馬斯綁架死亡的比巴斯母子遺像直面大群打着巴勒斯坦旗幟慶祝的穆斯林。
在阿拉伯/穆斯林國家之外,哈馬斯/巴勒斯坦支持者們這些遊行鬧事之類,都是在主體社會給自己製造反感,助推反對他們的勢力上台。從2023年11月荷蘭大選變天,到去年美國大選特朗普大勝,我們已經一次又一次目睹這種“以色列-哈馬斯戰爭效應”,相信在23日的德國大選和今年其它一些國家的政局變動中,我們還將繼續見證這種“以色列-哈馬斯戰爭效應”。
從更大時空跨度上審視,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已經過去40多年了,這次是我們40多年來第一次完整目睹一場大規模中東戰爭,包括雙方的輿論、外交鬥爭,以及其它各國的策略。巴勒斯坦事業上百年來為何不斷失敗,觀察這場戰爭,可以加深理解。作為中立第三國,總結各方在這一年多戰爭里外交策略的得失成敗,也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外交戰略戰術。
在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中,我們中國是中立國,“中國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朋友”(2023年10月9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毛寧答覆半島電視台、路透社記者提問語),哈馬斯是巴勒斯坦的非政府武裝組織,中國政府從這場戰爭一開始就不斷明確反對和譴責針對平民的暴力和襲擊(至遲從2023年10月9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起),在這場戰爭中是同情、支持哪一方,抑或中立,只要不踐踏中國領土主權、抹黑貶低中國英烈尊嚴榮譽、鼓吹法西斯主義,那就是中國公民的個人言論自由。只是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用事實、數據和邏輯分析判斷,不讓別人把我們當“苕貨”耍。
在這場戰爭中,背離客觀實事求是原則和中國立場的網絡輿論中,支持雙方的都有,就我所見,應該還是一味宣揚哈馬斯/巴勒斯坦方面顯然違反事實、不合常理的說法主張者居多。如果不僅僅是自己信這些,還企圖通過圍攻等手段強迫向中國國民灌輸,這種客觀上的“哈馬斯駐華戰略忽悠局”就等而下之了。
從2010年底錢雲會案,到723動車事故高鐵存廢之爭,到苟晶事件,以及其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我追求的是用事實、數據和邏輯分析判斷,為此積累了判斷和承受鋪天蓋地網暴圍攻壓力的豐富“經驗”。根據十幾年來積累的經驗,我認為,“阿克薩洪水”以來這一年多的網絡輿情暴露了不少值得關注、甚至警惕的問題,比烏克蘭戰爭輿情要複雜許多。觀察總結,對我們應對新冷戰“總體戰+持久戰”大有裨益。
202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