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上海,外國遊客來到外灘遊玩。視覺中國 圖
1月16日上午9時,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專題會議,主題為“ 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開創上海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上海市政協委員黃春華在發言中指出:“上海與主要國際消費城市相比,入境旅客數量有較大差距。去年240小時免簽政策推出後,上海全年共接待國際旅客456萬人次。而放眼全球主要國際消費城市,入境旅客數同期均已突破千萬,具有很大引流空間。”
黃春華委員
黃春華列出了一串公開數據:“外國旅客人均消費約3500元,去年在上海消費近150億元,如能提升入境人數至千萬人次,國際消費可望倍增。”
到底存在哪些問題?黃春華指出,一是國際推廣不夠精準有效。對於國際旅客而言,通常會通過海外知名線上平台來搜索關注,經比對發現國際通用語境中的上海吸引物和上海官方推薦的國家a級景區等僅存在30%重合,未能有效產生吸引力。在全球最大訂票網站getyourguide上,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城市均有800多項付費產品,上海僅有150項,且上線產品經久不變:外灘、朱家角、生煎品嘗等,沒能真正提供魔都精彩的特色產品、情感情緒價值召喚力。
二是商旅文體展跨業態融合不充分,缺少品牌影響力。在她看來,上海的消費市場各自為重缺少跨界融合,演唱會被稱為“行走的gdp”,霉霉(泰勒·斯威夫特)巡演年創收50億美元,可帶動100億美元間接收入。鄰近的日韓j-pop、k-pop也吸引了大量國際粉絲前往,且非常注重關聯以此為主題的吃穿住行以及衍生品產業鏈,j-pop是東京國際消費的亮點,韓國的k-pop則另闢蹊徑於中國的澳門准入,2025年僅1-5月在澳門巡演就排滿38場,成為澳門國際消費的新動力。上海去年演唱會雖有200餘場,卻大多為個人流量明星劇目很難產生諸如“c-pop”等品牌效應。“上海之夏”ip也因缺少品牌聚合,而沒讓國際旅客心動,只打卡不刷卡。
通過調研,黃春華還發現,由於資源權限不同、機制體制不完善,跨部門協調難度大,國際消費推進不暢。“目前非英語入境客源上升,‘ai數字導覽’已成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新加坡等國際城市首選的官方數字導覽工具,而上海則缺少官方導覽,線下商場、館場、賽場缺乏多語種公共服務。”
對此,黃春華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加大國際化推廣,增強上海全球吸引力。參考主要國際媒體推薦的上海吸引物和消費場所指引,對上海文旅局等官方網站和app進行比對、整合、完善,精準推送。鼓勵涉外導遊、外籍人士及高校語言類師生成為旅行、導購、媒體達人來推廣上海吸引外賓。
二是創新融合業態,提振國際消費。她認為,應該鼓勵市場主體加大對國際旅遊和消費的創新投入,開發更具上海味、國際范、時尚感的產品和服務,將上海的特色資源與旅遊和消費聯動。“上海之夏”國際消費促銷應疊加對上海旅遊節、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f1、上海馬拉松、馬術冠軍賽等的疊加引流,擴大文商旅體展的聚集效應。
三是提升國際消費的公共服務保障。她認為,應該升級多種ai數字導覽官方系統,確保國際旅客來上海聽得懂、看得全、買得好、有優惠,鼓勵東方航空在“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推出機票+餐飲、景點、購物、文體等一站式禮遇。同時,各部門應聯手設立國際旅客的投訴反饋機制,營造最友好的旅遊和消費環境,讓國際旅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