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理事會冷不丁地宣布,打算對咱們的實體來個全面制裁,連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都包括進去了。這一表態,很快就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大動靜。
一直說自己“愛好和平”的歐盟,這麼個做法把它的真實想法暴露無遺:歐美的矛頭從制裁俄羅斯,慢慢轉到中國這邊來了。
歐盟說的理由是,中國跟俄羅斯的貿易關係間接幫着俄羅斯在烏克蘭打仗。
但是,這種說法根本就不對:咱們根本就沒摻和俄烏衝突,在這衝突里,咱們一直都是中立的,還一直呼籲和平談判,沒給任何一方提供軍事支持。
能源進口的大頭也不是咱們:實際上,歐洲和印度才是俄羅斯能源的最大買家,就連印度都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然後再賣給歐美。
為了不讓人誤會,咱們對無人機這類軍民兩用的產品出口,搞了全球最嚴格的管控。
從這些情況來看,歐盟對咱們的指責更像是瞎找的借口,它背後的心思就是衝著咱們龐大的海外資產去的。
凍結資產背後的真實意圖
自從俄烏衝突開始以後,歐美就把俄羅斯超過 300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給凍結了,到現在這筆大錢也沒還回去。
對歐美來講,這可不只是一種經濟制裁的辦法,簡直就是“變相搶錢”。現在呢,歐美的眼光已經瞄向中國在海外的資產了。
有數據表明,到 2024 年年底,中國在海外的資產規模超過 3 萬億美元,這裡面有國有企業的投資、外匯儲備還有私人資產。這些資產,在歐美眼裡那就是“香餑餑”。
這幾年,歐美國家自己內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2024 年,美國的國債總額超過 33 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特別高。
歐洲的經濟也不行:歐元區經濟增長沒勁兒,能源危機的影響還沒完。
碰上這些難題,歐美急着找新的“錢袋子”,中國的資產正好被他們盯上了。
就像分析人士說的:“歐盟制裁威脅的重點,不是為了和平,而是為了搶錢。”
“欲加之罪”:歐美的雙標邏輯
歐美老是指責咱們跟俄羅斯做能源貿易,可他們自己從俄羅斯買能源的事兒卻一個字都不說。
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還是通過烏克蘭的管道送過來的,總量也沒怎麼明顯變少。
美國雖然從俄羅斯直接進口的石油少了,可通過印度轉口貿易買的大幅增加了,進口的成本甚至比制裁之前還低。
這可把歐美的雙重標準暴露得透透的:他們自己能做能源貿易,卻非要中國跟俄羅斯斷了正常的經貿往來。
可能有人會問,中國為啥不直接不跟俄羅斯做買賣了?但是,歷史早就證明了,“自己證明自己清白”這種做法,根本換不來歐美的認可。
就像蘇聯的教訓,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盼着歐美能接納自己,結果等來的卻是北約東擴和經濟被掠奪。
還有現實給咱們的警示:就算咱們採取了全球最嚴格的出口管控,歐美還是找各種理由來施壓。這就說明,問題的關鍵不是貿易,而是他們想遏制中國崛起。
中方強硬回應:鬥爭才能換來和平
面對歐盟的威脅,外交部清楚地表示:任何以制裁為名義的威脅和施壓都不會得逞,中國將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歷史讓咱們明白,碰上霸權,只有自身實力強大了才能被尊重。
咱們得讓經濟更有韌性:靠着“雙循環”的戰略,進一步把內需擴大,別那麼依賴歐美市場。
在高科技這塊兒,突破歐美的技術封鎖,讓產業鏈更自主。把和亞非拉國家還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關係加深,開拓更多樣化的市場。
歐盟的威脅說到底就是歐美“新冷戰”策略的一部分。對這,咱們堅定信念:“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中國如何把握未來?
以前,歐美老是主導國際規則,可現在的世界可不是誰一家獨大的了。咱們得更積極地去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保證自己的權益不被損害。
歐美的制裁威脅,反倒讓咱們明白深化多邊合作有多重要。通過加強跟非洲、拉美、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來往,能建立起更穩當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進一步把自己的經濟地位鞏固好。
歐盟對咱們的制裁威脅,既是個難題,也是對咱們綜合實力的一次考驗。就像一句老話說的:“風再大,也吹不倒一棵根扎得深的大樹。”
以上這些看法都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看法可能不一樣,各有各的想法。
同時也期待您能說說您的精彩想法,歡迎您在評論區隨便說說。
如果您喜歡我寫的這些,點個關注,這樣咱們能聯繫得更密切。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