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2024年04月30日04:52:06 國際 3430

小洋山島的風裡有海水的鹹味。

島上沒有都市喧囂,也沒有田園悠然。只有忙碌的船舶與卡車,林立的橋吊與帆檣;整齊密布的集裝箱,彷彿從海天之際奔騰而來的萬馬。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本報記者 楊潔 攝

這裡是洋山深水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關鍵落子。2023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900萬標準箱,連續14年全球第一,洋山深水港箱量佔據總量的“半壁江山”。

許多普通人的故事匯成了時代的宏大敘事。20多年來,一群“以島為家、以苦為樂”的島嶼衛士,就是其中之一。

一 “好漢”登島

縮小地圖的比例尺,上海東南方向的小洋山島就像一隻小小的風箏,系在東海大橋的那一頭。

今天,從人民廣場到小洋山島車程約110公里。但20年前,大橋還沒建成時,坐船是唯一的上島方式。

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正式開工;2003年11月18日,當時的上海港公安局洋山分局完成組建,首批20名民警登島進駐,為洋山港建設發展保駕護航。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首批20名民警登島。受訪者供圖(下同)

每次從蘆潮港碼頭出發上島,民警都要坐兩趟船:先花1小時到大洋山島,換了船後,再前往小洋山島。“買不到班輪船票時,只好去工程船上擠一擠,那時我們開玩笑說,自己明明是來執法,卻好像是‘偷渡’的。”上海市公安局邊防港航分局洋山公安處處長葉建明說。

“偷渡”時的頭暈目眩,只能算是島上艱苦生活的“開胃菜”。

上島工作,首先要學會“生存”。當時20人採用輪班制,10人一組,每組工作一周,其間不下島。海島缺乏物資,所有食物與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他們自行採購上島。

當年29歲的盧松接到任務時,正與妻子在外地度蜜月。“不知道島上會這麼艱苦。”盧松回憶,淡水成了最大的難題,“生活用水全靠船艇一桶一桶地送上島,必須節約着用。”

有一回,盧松那組值班到第七天就要下島時,海上突然起了風。“整整兩天,物資上不來,我們也下不去,被困在島上了,幾乎彈盡糧絕。”當時桶裝水只剩最後一點點,別說做飯,方便麵也只能幹嚼。更難熬的是,島上其他項目部也因爭搶物資引發糾紛打架,民警需要一邊忍耐饑渴、一邊維護治安。

其次是學會“走路”。洋山民警在島上的辦公場地,一開始是石頭砌成的農民房,後來搬到了騰空的小洋山衛生院。衛生院被兩座山包圍,無論去哪個項目工地,都要翻山越嶺。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山體有100多米高,基本沒有路,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爬山、穿山洞。”盧松說,初來乍到,許多民警都有迷路的經歷。有一回,一處山洞因為施工封閉了,周圍伸手不見五指,毫不知情的盧松與同事不小心迷了路,急得在山裡團團轉,過了好久才終於在手機電量只剩下最後一格的時候,看到了洞口的一絲光亮。現在回想起來,盧松仍覺得有些後怕。

第一批上島20名民警,就這樣在沒有路的小島上,踏出一條路來。後來,他們被同事親切地稱為:洋山“二十好漢”。

二 風雨之舟

“二十好漢”的職責,是為洋山港提供全天候的治安服務和安全保障。這意味着,無論是人口流動管理、打擊犯罪、治安維護,還是生產安全監管、消防提醒、隱患排查,他們事無巨細,都要操心。

迅速摸清工作碼頭、灘涂、堤壩、油庫、發電站等底數,在施工區域協調建立聯防隊、義務消防隊等內部安保組織……島上只有一輛警車,由於碎石多,經常被扎胎,多的時候一周要補兩三次。晴天沙、雨天泥,有時巡邏的民警一腳下去,淤泥就沒過了膝蓋。但“好漢”們習慣了“以苦為樂”,比如,分局門口兩條早先開鑿的短短山道,就被大家戲稱為小洋山的“南京路”“淮海路”。

“拓荒”中的小洋山島,機械轟鳴震耳欲聾。就算是各項目建設工程熱火朝天之際,“安全”也始終被放在第一位。

2004年1月起,洋山分局會同建設指揮部在深水港工地區域實行“三證”管理模式:針對在建港區人員,採用“駐島證”管理模式,共辦證13307張;針對流動機械和作業車輛,採用“流動機械許可證”和“車輛通行證”的審核管理模式,共辦證831張。

除了日常工作,洋山民警還需要應對海島捉摸不透的氣候變化:雷電、颱風、暴雨……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迎戰颱風“麥莎”,民警疏散島上人員。

2005年8月5日,強颱風“麥莎”正面侵襲小洋山島。民警在島上開展全方位檢查,疏散撤離了所有人員,但仍有5名船員自以為有豐富的抗颱風經驗,不願下船。風雨中,民警冒着危險登船勸離,終於說動了他們。就在民警帶着船員剛上岸沒多久,“嘩”的一聲,那艘船被巨大的風浪掀翻了。

“遇到颱風,總是別人撤、我們留。”“麥莎”來時,正好輪到盧松值班,那一夜,分局兩扇玻璃門都被吹碎了,狂風呼嘯着在一樓大堂打轉。等颱風過後,工地上不少簡易房都像紙片一樣被吹倒了。民警慶幸,安置工作提前完成,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2021年,颱風“煙花”來襲,大量集卡司機被困港區,一度陷入食物短缺的困境。民警在巡邏間隙,連夜為司機送去了飲用水、盒飯和點心。風雨中的“深夜食堂”,讓人格外暖心。

颱風是洋山民警每年夏天都會遭遇的“大仗”。其實,面對極端天氣,警車也只是風雨中的一葉扁舟。但不斷閃爍的警燈,就是人們眼中的安心所在。

三 穿越迷霧

2005年,東海大橋建成通車,全長32.5公里。它是連接小洋山島與陸域的唯一陸運通道,也被比作一根扁擔,一頭挑起洋山深水港,一頭挑起臨港新片區。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東海大橋。

葉建明說,東海大橋的年設計通行車流量是430萬輛次,日均1.17萬輛次。近年來,隨着洋山港集裝箱吞吐貿易的不斷增長,大橋車流量持續走高:2022年,通行總量是787萬輛次;2023年1—9月,通行總量就已達664萬輛次,是設計流量的2.1倍。

大港的繁忙程度,可見一斑。“如果把洋山港一天的箱量平鋪,從頭到尾連接起來,可以堆600公里,相當於從上海到南京堆一個來回。”葉建明說。

日趨增加的車流密度,也對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裝箱卡車‘身軀’龐大,事故救援難度很高。有時集卡側翻會把大橋三條車道全部堵死,許多公司的運輸與生產都將受到影響。”葉建明說,從一開始的5小時救援,到後來4小時、3小時,洋山公安的響應速度不斷提升,如今一般2小時就能完成事故處置。

為了讓島域與陸域的“生命線”始終保持通暢,洋山公安處還組建了一支大橋巡邏隊。車尾“背着”警示燈牌的警車在橋面上24小時不間斷巡邏,提醒往來車輛注意行車安全、防止司機疲勞駕駛,並及時主動發現緊急情況,隨時處置車輛拋錨、單車碰擦等交通事故,儘可能做到“防範在先”。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迷霧天警車壓道,批次放行。

受濕度與溫差等條件影響,團霧與迷霧,成為大橋上頻繁出現、捉摸不透的“殺手”。

“東海大橋目前限速30公里/小時,請過往車輛保持安全車距,注意行車安全……”2023年12月28日下午,東海大橋出現團霧,次日凌晨,大霧黃色預警更新為大霧橙色預警。接連幾天,東海大橋上出現壯觀一幕:能見度只有幾百米的橋面,閃爍的警燈刺破迷霧,警車緩緩壓道;它們的身後,無數集裝箱卡車排起長龍,打着雙閃、亮着霧燈,有序穿行在白霧中,在惡劣條件下,這支龐大的隊伍平安抵達大橋的另一端……

從12月28日15時到12月30日4時,那場霧瀰漫了整整38小時。

“警車開道、限速壓道、批次放行,民警吃飯都在橋上,不敢有一絲懈怠。”洋山公安處政委徐海駿說,那幾天警車不停不休壓道199批次,保障3.3萬餘輛車安全通過,創造了東海大橋迷霧天“零事故”的奇蹟。不少司機在停留時拍下短視頻,徹夜堅守的民警在社交平台引來無數點贊。

四 風起揚帆

東海大橋上,公安巡邏車晝夜不休,每天來回行車800公里。而在港區里,“距離”的挑戰從“水平”變為“垂直”——密密麻麻的集裝箱上方,每座橋吊有50多米高。爬上橋吊檢查設備排除隱患,是洋山民警的必修課,也是一項基本功。

“平時我跑50米只要七八秒,但第一次爬橋吊,同樣的50米卻花了半小時。”青年民警諸佳君說,爬完才發現自己手心全是汗,腳也在發抖。冬天很冷,凜冽的海風,讓人“高處不勝寒”;夏天很熱,橋吊機械錶面溫度高達75℃,隔着手套都能感受到炙烤。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爬上橋吊是洋山民警的必修課、基本功。

高處有不一樣的風景。眼前,數以萬計的集裝箱堆垛成山,數百個弔橋不停起落。往小洋山島北側望去,吹沙填海開發灘涂,重大項目接踵而至,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與20年前的一幕幕幾乎重疊。

但今天的北側“拓荒”,早已有了不一樣的服務保障。今天的邊防港航洋山公安隊伍,也不再只有“二十好漢”,不再單靠腳步丈量。

公安處指揮中心,三維立體地圖、全景視頻巡邏,融防颱防汛、治安巡防、分析研判、排堵保暢等多功能於一體,用科技力量提升管理效能。“空中,固定翼警用無人機可以飛越數十公里、續航1小時,成為敏銳‘鷹眼’;海上,一支艦隊即將組建,開啟巡航。”葉建明介紹,屆時,洋山深水港將獲得“海陸空”全方位防護。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圖說:固定翼警用無人機可以飛越數十公里。

“新質戰鬥力”持續增強的同時,民警綜合素質與作戰能力也不斷提升。比如,諸佳君牽頭開發了“智慧馬甲”,依靠一件件反光馬甲,就能實現臨時居住人員“來登去銷”的ai管理新模式。又比如,島上的施工項目,從建築設計到防火規範,民警都要看“一麻袋”材料,把好“安全關”。再比如,一些年輕的新警熟練掌握英語,能夠流暢地同各國海員交流。

洋山民警的工作場景,豐富而具有挑戰性,也見證過太多歷史性的瞬間:洋山港迎來第一艘外輪;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進博會首批海運展品抵滬;中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綠色甲醇燃料加註業務在洋山港完成……

特稿丨守島二十年 - 天天要聞

儘管依然辛苦,但洋山“守島人”心潮澎湃:他們站在開放的前沿,因“五個中心”與中國式現代化倍感自豪,為肩頭的責任與使命熱血沸騰。

這裡——“離城市最遠,離世界最近”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美國將繼續對以供武,事實再次證明,美國已失去理智了 - 天天要聞

美國將繼續對以供武,事實再次證明,美國已失去理智了

眾所周知,這段時間,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和站台,可以說是,已經完全近乎於一種“病態”。拜登政府,此前為了阻止以色列進攻拉法,幾乎把軟的硬的手段都給使上了。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以內塔尼亞胡為核心的以色列內閣,絲毫不買美國人的帳。
英官員又渲染中國網絡威脅 - 天天要聞

英官員又渲染中國網絡威脅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陳家村 本報記者 丁雅梔 隨着英國大選的臨近,英國在安全議題和涉華議題上也日益活躍。繼英國方面渲染“中國間諜”威脅、無理指責香港特區政府之後,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
美對華加征關稅,多方批駁 - 天天要聞

美對華加征關稅,多方批駁

當地時間1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講話時宣布將對華加征關稅。(視覺中國)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本報記者 趙覺珵 本報特約記者 甄 翔 柳 直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頻繁....
普京訪華的背景是什麼?談一點我的個人看法 - 天天要聞

普京訪華的背景是什麼?談一點我的個人看法

普京訪華的背景是什麼?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一)4月下旬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600億美元的援烏法案,標誌着共和黨和民主黨開始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一致,希望將俄烏戰爭一直打下去,並獲得最終的勝利。歐洲也隨後跟進,歐盟很快通過了500億歐元的援助法案。
突發!以色列遭遇襲擊 - 天天要聞

突發!以色列遭遇襲擊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5月15日,伊拉克民兵武裝“伊斯蘭抵抗組織”發表聲明稱,該組織當天使用巡航導彈對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附近的內瓦提姆空軍基地和約旦河西岸傑里科的以色列佔領區發動了襲擊。
大連中院召開減假暫案件辦理工作座談會 - 天天要聞

大連中院召開減假暫案件辦理工作座談會

為了更好地推進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案件審理工作,促進減假暫案件審判工作規範化發展,落實審監庭每年度召開座談會的工作部署,5 月 11 日,大連中院召開了本年度大連地區減假暫案件辦理工作座談會。對去年大連地區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案件辦理工作情況,結合數據詳盡分析了當前減假暫案件辦理現狀、特點、成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