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度組織化、生產化的現代國家來說,多多少少都有着“戰爭衝動”,特別是在矛盾難以調和的情況下。據觀察者網2月20日的報道,德國防長皮斯托留斯近日再度渲染“俄羅斯威脅”,他對媒體表示,“我不喜歡看水晶球”,“無法預測俄羅斯何時會襲擊北約的領土,但這可能會在5-8年內發生”,因此他敦促北約成員“做好防禦準備”,比如說,將軍費提高到GDP的2%,而德國甚至可能將其提高到GDP的3.5%。
皮斯托留斯並非首個鼓吹“俄羅斯入侵”的北約國家領導人,在此之前,據參考消息網2月6日的報道,波蘭防長卡梅什也對本國媒體表示,“不排除與俄羅斯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波蘭必須為這樣的戰爭做好準備”。此外,英國陸軍總司令帕特里克·桑德斯、北約軍委主席羅伯·鮑爾也紛紛呼籲北約成員“為與俄羅斯的戰爭做準備”。北約各國如此密集的“預測”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引起了克宮的高度警惕。
比如說,俄羅斯總統普京不久前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主播卡爾森採訪時就表示,有些人宣稱俄羅斯會“入侵”波蘭、拉脫維亞等北約國家,“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對波蘭、拉脫維亞或其他任何地區都沒有興趣”,“只有一種情況”這一幕才會發生,那就是“波蘭(等北約國家)主動攻擊俄羅斯”,俄羅斯才會做出反擊,否則對於和北約的戰爭,“我們沒有任何興趣,這只是危言聳聽罷了”。
據財聯社2月8日的報道,俄羅斯前總統、俄安全會議“二把手”梅德韋傑夫,也對北約與俄羅斯的戰爭問題予以了回應,他表示,如果兩者真的開戰,“俄羅斯將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核武器來進行回應”,為確保領土完整,俄方將不得不使用“特殊彈頭”,“這將是眾所周知的世界末日,一切都結束了”。可以看出,普京“正面”否認俄羅斯會攻擊北約;梅德韋傑夫則從“反面”警告北約與俄爆發戰爭的慘烈後果。
那麼,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真的存在“開戰”的可能性嗎?如果會,為什麼?會以什麼方式?應該說,“開戰”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①全球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普京選擇倒向中國,早在2021年6月普拜會時,拜登就遊說普京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美媒也勸說普京“與美國結盟,不要做中國的小弟”,但普京不願屈從於美國的“霸權”,倒向中國,就是支持“多極化”,因此完全站在了美國與西方的“對立面”。
②美歐似乎找到了“不打核戰”,就搞定中俄的辦法。比如說,美國策劃的“俄烏衝突”就是為俄羅斯布設的一個“戰爭陷阱”,普京付出了慘重代價,卻不能對美國使用核武器,幾次核威懾都沒能解套。原因很簡單:一來美歐沒有直接下水;二來俄羅斯存在勝利的希望;三來美國一樣是“核超級大國”。一旦北約與俄羅斯真的開戰,只要不是全面戰爭,克宮主動“同歸於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③俄烏衝突打到現在,雙方都“下了重注”,贏家通吃,在此情況下,要麼是俄羅斯“大勝而歸”,重新崛起於世界,要麼就是北約繼續力挺烏克蘭,甚至最終親自下場,確保俄羅斯“不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也就是說,不管是俄羅斯,還是美歐,其實雙方都“輸不起”,普京認為,俄烏衝突的結果“關係到俄羅斯的存亡”;而美歐認為,一旦俄羅斯獲勝,將重創歐洲安全和美國霸權,所以,北約才密集“預測”與俄開戰的日期。
那麼,假設北約與俄羅斯真的開戰,可能會以什麼方式?最有可能的情況,或許是北約從本土起飛戰機,對烏軍進行直接援助,對俄軍實施直接打擊。眾所周知,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至關重要,只要贏得了制空權,就比較容易對重要目標進行“點名”,甚至在地面打出“一波流”。北約叫囂了很久,要援烏F-16戰機,結果到現在都沒能到貨,原因恐怕很簡單,掌握戰機並不容易。那怎麼辦局?唯有親自(秘密)參戰。
據參考消息網去年12月中旬的報道,俄軍事代表團團長康斯坦丁·加夫里洛夫在歐安組織會議上對北約國家發出了警告,他表示,若F-16戰機從波蘭、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國的軍事基地起飛援助烏軍,“莫斯科將視同為這些國家參戰,俄羅斯將被迫採取報復措施”。這種引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戰爭的方式,應該是北約與俄羅斯“都能夠接受”的,一旦北約空軍參戰,烏克蘭輸不了,俄羅斯也不至於使用核武器。
原因很簡單,①美國和北約的核武器“更強大”,核戰俄羅斯一樣打不贏;②誰先使用核武,必將遭到全世界的孤立和封鎖;③北約雖然“親自下水”援烏,畢竟沒有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領土完整”;④就算普京為了挽回局面,最終使用了核武器,恐怕也只是對烏克蘭使用,而不是對北約使用,這樣既控制了核戰的規模,也向西方證明,俄羅斯是“說話算數”的,“別逼我”。
所以,在未來北約的確可能會與俄羅斯“開戰”,但不大可能一上來就是“核戰爭”,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的一種“極限施壓”:要麼被戰爭拖死,要麼主動使用核武器,要麼選擇倒向西方。從這一角度來講,俄烏衝突的結果,何止決定俄羅斯的命運,也決定了中國和世界的命運,若俄羅斯輸了,倒向了西方,那麼亞太的戰爭恐怕都不需要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