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庹慶明提議,將原有高速免費由“國家重大節假日免費”改為“核定里程數免費”。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全民熱議。
一直以來,我國的高速收費問題都被人所詬病,國內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外國,將高速公路都實現免費通行,但事實是,國家只針對部分重大節假日實行高速免費政策。
針對高速到底應不應該收費的問題,民間一直爭論不休,此次人大代表的有關“高速收費”的改良提議,究竟會給相關討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高速收費問題又為何能在民間熱議不斷呢?
外國高速多數不收費,我國為何要收費?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速全年只有4個時間段可供免費通行,分別是在春節、清明節、勞動節以及國慶節。在一些人的印象里,似乎高速收費是正常的,尤其是對不怎麼上高速的人來說,偶爾上一次高速,收費也是他們所能接受的,畢竟一年到頭也上不了幾次高速。
普及一個冷知識,其實,我國高速收費政策由來已久,並不是近幾年才開始實行的。
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
1988年10月,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建成通車,與此同時,這也標誌着我國持續至今已34餘年的高速公路收費歷史,由此正式開始。沒錯,我國高速是從建成之日就開始的收費,並不是像部分人想的那樣,認為我國的高速在之前是不收費的。也正因如此,才會造就部分國人認為“高速收費是正常現象”的錯覺。
其實不然,在不同的國家,高速收費政策不盡相同,在一些國家,高速免費早已是全民皆知,反而高速收費才會被視為是“異端之舉”。
就拿以“工匠精神”聞名世界的德國、日本來說,這兩個國家的高速公路基本不收費,尤其是在德國,不但高速實行免費政策,就連在高速上的限速也非常少,正因如此,德國是出了名的“飆車黨的天堂”。
(插個題外話,說起飆車,日本人也不逞多讓,“世界第一超速犯”——日本人永田和彥,就曾開着自己的改裝車RB Supra,在英國的一條公路上創造了328km/h的“人類開車第一速度”,這速度甚至比普通飛機的起飛速度都要快上不少,稱之為“在陸地上起飛”毫不誇張。)
有關高速收費的爭論
有人之所以會認為高速收費是正常現象,是因為這些人不怎麼使用高速,與認為高速收費正常的人恰恰相反,對那些需要跑長途,或者辦理其它業務,需要經常上高速的人來說,30多年來,他們其實早已苦國內高速收費久矣。
目前,我國高速收費標準分為兩類,其一是四車道,收費標準為0.45 元/標準車公里,另一部分為六車道及以上高速公路,採取0.6 元/標準車公里的收費策略。
這麼說,很多人可能沒什麼概念,就拿公里數來說吧,這意味着我們在高速上每跑兩百公里,就需要繳納100塊的過路費(按照0.5元每公里的均價計算,地區不同,收費也不同),這對部分人來說,其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就比如對長途司機來說,接單後,平時跑幾百公里高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老闆還沒有結賬呢,單就路費就干進去好幾百元,這實在是讓他們“肉疼”不已。
除此之外,對偶爾上一次高速的人來說,高速收費政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能接受的那部分終究是屬於“收入不菲”的少數人,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收入一般的正常老百姓。
就拿過年回家來講,遊子在外辛辛苦苦奮鬥一年,好不容易買了一輛車,正打算自駕開車回去“炫耀”一番呢,可光油費、高速路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一些遊子實在是不堪重負,只能選擇其它交通方式回家了。
因此,許多年來,針對我國高速是否應該收費的討論爭論不休:有的人支持國家政策,認為政府這麼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有的人則認為前者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他們覺得我國應該效仿國外發達國家,實行高速免費政策。
那麼我國高速究竟為何要收費?國外又為什麼能做到高速免費呢?
高速收費的內在動因
其實,國外高速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免費的,恰恰相反,一些國家在做到高速免費之前,已經實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收費政策。由此可見,高速收費其實是存在其合理因素的,而且這些因素在任何國家都不能被規避。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投入是為了產出而生的,沒有人做一件事情是不圖回報的,這是人性,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之一。但凡事都有例外,建造高速公路就是人類社會的罕見“例外”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高速公路雖然技術難度大、建設周期長、投入成本高,但其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是用來保障民生、發展經濟的,因此,它也就成了為數不多的、短期內不求回報的人類社會罕見的“例外”。
建設高速公路,一般由政府出資,或自行建造,或公開招標後,由外包公司建造。建造成功後的高速公路,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都會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政府建造高速公路,當然是為了普通老百姓,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但這種浩大的工程,可不是單有一片赤誠之心就能做到的——建造高速公路需要的是真金白銀,需要的是動輒上億的資金投入。
我們都聽過一個詞,叫做“資金鏈”,一般公司都需要保證資金鏈上下流通便利,才能保證正常運營,政府也不例外。其實,我們可以把政府視作是國家支持下的“大型公司”,這家“大型公司”也有其資金鏈,也需要保證資金鏈不斷裂,這樣才能維持其正常職能。
建設高速公路,不論長短、大小,動輒上億的資金投入,政府不僅要考慮未來建成後的收益,也就是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利好面,也要考慮當下實際收入,“高速路費”就是政府在建成高速後的實際收入。
通俗來講,高速收費就是為了收回政府建設這條高速公路的初期成本,我們繳費就是在替政府償還之前的巨大資金投入,只有這樣政府這家“大型公司”才能保證正常運營。
除此之外,作為大型民用基礎設施,高速公路的高使用率意味着高磨損率,政府可不是建造完成後就什麼都不管了,後期的維護保養,同樣是政府及其外包公司的責任,這筆資金同樣金額重大,也同樣需要從高速路費里收回。
高速可以不收費嗎?
先說結論:可以,但不收費後,就由原來的“高速收費”變成了“高速收稅”。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之前提到,政府這家“大型公司”建設以及維護高速公路,是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而這部分資金終歸是需要收回的。講到這裡,有心人肯定發現了端倪,沒錯,政府的這筆資金投入,哪怕不通過高速收費收回,也必須得通過其它途徑收回。
那到底通過什麼途徑呢?答案就是“稅收”。稅收二字雖小,但涉及民生事大,各類涉及民生的稅收變動,直接關乎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我們肯定不希望因為稅收增多,徒增不必要的消費支出。
一些國家之所以能做到高速免費,就是因為這些國家把原本的高速收費,轉嫁到了稅收層面。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高,福利待遇好,因而稅收增多對他們普通人的影響不大,但對我們中國來講則不是。
目前,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將是此身份,這意味着我們的居民收入難以和發達國家相比,因而任何民生層面稅收的變動,都是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難以接受的。
美國高速公路
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會將高速公路的資金投入轉嫁到居民層面的稅收,比如美國,他們國家的公路專項稅稅種多、稅率高,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優惠政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影響普通居民的生活,這是我們國家暫時所做不到的。
人大代表提出的“核定里程數免費”有何利弊?
我國的全國人大代表,代表的就是普通人民的意志,針對居民熱議的高速收費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庹慶明就提議,能不能將原有高速免費由“國家重大節假日免費”改為“核定里程數免費”。其實,這種收費改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普通老百姓的意願。
所謂“核定里程數免費”,就是指要設立一個“年度免費里程總數”,在一定的公里數值內,居民開車上高速是免費的,超出這個數值,則要按照一定的標準收費。
這種設置其實非常符合人性化的標準。我們現行節假日高速免費的政策,並不能普及所有人,有些人節假日並不會選擇出行,這對他們而言就是浪費了這一國家級福利。採用“核定里程數免費”,意味着老百姓可以按需使用高速,高速公路在一定意義上成了免費設施,這就極大的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除此之外,老百姓沒有了高速收費的束縛,大多人也就不會選擇在節假日高峰期出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我國高速“逢假必堵”的局面。大家出行浪費在路程上的時間少了,自然也就能更多時間欣賞路程之外的“風景”,人民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都會得到空前提高。
但是,“核定里程數免費”也並不是“百利無一害”的,任何國家層面的民生頂層設計,都是需要前期調研和後期實踐論證的。
姑且不論是否全部居民都願意遵守這個政策,就拿具體實踐來講,失去了“一上高速就收費”的限制,一旦我國數以億計的居民,他們全部以後上高速都成了“家常便飯”,這對一眾高速公路的負擔是極其巨大的——
龐大的使用量意味着驚人的磨損率。後期維護與保養高速公路的資金,從何而來?按照里程數收費的政策,收益終歸是不如原有高速收費政策效益高的,在高速路費迴流緩慢的窗口期,這部分資金又當如何解決?
除此之外,究竟設定多少公里數能符合全國老百姓的需求?需要按照職業分類嗎?怎樣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呢?“核定里程數免費”這一政策,在諸如此類細節層面的問題,比比皆是,每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難以滿足全國老百姓的需求,這對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帶來一定的挑戰。
結語
高速公路究竟收費與否的問題,其實早已蓋棺定論,依據我國目前的實際國情來講,高速收費是必然之舉。因此,我們不應該把精力放在是否收費的層面,而應該考慮更多的是怎麼收費,究竟什麼樣的收費政策能讓全國老百姓都能心滿意足。
路漫漫其修遠兮,探索高速收費政策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前路雖然困難重重,但政府層面不應就此打退堂鼓,而應迎難而上,真正做到為百姓謀利,真正造福百姓。
作為個人,我們也要支持黨和政府做出的決策,相信這些決策是科學有效的。就目前來講,在高速收費改良措施尚未真正落地之前,現有高速收費政策依然是最好的選擇,我們應該支持並遵守現有政策,切記不要違背規則,作“偷雞摸狗”不掏高速費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