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9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趕往美國,並和美國務卿布林肯會晤。在此之前北約已經全面啟動了“亞洲戰略”,日本和韓國政府一年內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韓國於去年5月宣布正式加入北約網絡防禦中心(日本則在同年11月加入),成為首個加入該組織的亞洲國家;其二是日本於今年1月宣布將設立獨立的常駐北約代表團,全面參與北約的各項會議,這意味着北約已經不加遮掩地將觸手伸向了亞洲。
消息提到,目前瑞典和丹麥的入約申請書已經遞交,烏克蘭短時間內不會考慮批准,再加上白俄羅斯、塞爾維亞等國家難以拉攏,意味着北約在歐洲新一輪東擴已經接近尾聲,這個龐大的軍事組織來到亞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有預測認為美方將會領導北約煽動新一輪亞太局勢升級,俄外長拉夫羅夫也稱美國很快就會把“紅線”畫到台海,這裡會成為他們的主舞台。這次北約秘書長訪美就過程中,雙方用了大量時間來討論中國問題,甚至比俄烏衝突更受關注。
在記者會上,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一反常態,連續對外發出了多項“警告”。他宣布亞洲的局勢正在變化,相關國家在歐洲加強了情報工作,在全力使用衛星、情報網絡以及我們看到的“氣球”。接着其妄稱“今天發生在歐洲的事有可能明天發生在亞洲”,中國現在已經從俄烏衝突中吸取諸多經驗,這些經驗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決策;而北約則會對亞洲局勢非常擔憂,也正是今天討論的話題。此外他還抹黑一番中國的對外政策,並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表示非常憂慮。
顯然,斯托爾滕貝格在華盛頓講話中將對中國不友善的氣氛升格至最高,他的很多用詞都是罕見“嚴厲”的,頗有冷戰時期的格調。其附和美國國內民眾的情緒,將中國民用氣球遭擊落事件倒打一耙稱為是“中國在投資偵查設施”,還刻意挑動俄烏衝突“會在亞洲發生”,來標榜北約介入的正義性。其說法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一點:結合現在的局勢北約現在進入亞洲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中國,這是典型的強盜邏輯。
值得一提的還有,9日中國外交部回應斯托爾滕貝格的言論稱:“我們從未侵略過任何國家,也從不搞代理人戰爭……北約應當做的是放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認真反思自身為歐洲和世界穩定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而不是四處挑動矛盾,渲染“中國威脅”。”對此也有評論認為:“北約秘書長在華盛頓高調的言論實際上代表了美國的意思,只是美方不便於直接表達而已;這實際上是在烏克蘭的邏輯另一種運用而已,北約正在重複做着2014年之前在東歐的事情,現在目標已經切換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