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9年的一份研究顯示,澳大利亞野駱駝最低估值為100萬隻。
還有人曾推算,每隔8~10年,駱駝的數量就會翻一番。泛濫成災的駱駝讓澳大利亞人十分崩潰,他們想了各種辦法對付駱駝,甚至用上了反間計,給駱駝群安插了“間諜”,可都無濟於事。
這個故事還要從19世紀初說起,當時不少英國人來到澳大利亞沿海地區定居,並逐漸開始對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展開探索。但很快他們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別看澳大利亞四面環海,但它卻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尤其是西部高原和內陸屬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僅有100~300毫米。
即便到了現在,缺水一直都是懸在
澳大利亞人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當時的歐洲殖民者,要想探索內陸地區,就需要克服乾旱少雨的問題,同時還需要交通工具搬運物資。當時內燃機還沒有發展起來,澳大利亞當地也沒有被馴化的動物。於是,人們就建議引入野駱駝,幫助人們在半乾旱地區工作。
1840年,第一隻駱駝被引進到了澳大利亞;從1870年起,到之後的50年里,澳大利亞從阿拉伯半島、印度以及阿富汗等地區引進了2萬頭單峰駱駝,基本都被用於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運輸的工作。
而到了1920年代,由於汽車的出現,替代了駱駝的運輸工作。於是,駱駝開始被陸續地放歸到野外。在澳大利亞乾旱少雨地的內陸地區,駱駝展現出了超強的生存能力,再加上當地沒有天敵,它們開始瘋狂地繁衍,種群數量急劇增加,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而這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尤其是水資源問題。
駱駝雖然被稱為:沙漠之舟,但實際上它們並非不需喝水,而是要麼不喝水,要麼喝很多的
水。1頭雙峰駱駝能夠在10分鐘內喝下114升水,最多時甚至能喝下200升以上的水。喝飽之後接下來幾天不喝水也沒事。
駱駝這種生活習性非常好地適應了沙,但也直接威脅到了澳大利亞乾旱的生態。泛濫的駱駝消滅了大量的野外小水坑,而在過去,這些小水坑都是當地其他野生動物的水源地。
不僅如此,泛濫的駱駝還會搶奪家畜的水源,
澳大利亞又被稱為“羊背上的國家”,他們在草原和沙漠邊緣地區養了大量的羊,並且為羊準備了水源。
這些駱駝能從遠處聞到水汽的味道,它們不僅會搶奪家畜水資源,還會湧入社區,搶奪社區的水箱,水龍頭,甚至是空調冷凝器的水。在駱駝搶水的過程中時常發生踩踏行為,導致家畜和駱駝死亡。
在乾旱年份,駱駝找不到水源也會死亡,大量死亡的駱駝又污染了水源和草場環境,造成病原體擴散。
更關鍵的是,駱駝又是一個什麼吃的都不放過的主,別說是常規的植物,就連仙人掌它們都來者不拒,
逮到什麼吃什麼,不僅搶奪了當地野生動物和家畜的食物,還加劇了土壤沙漠化。
所以在澳大利亞,駱駝絕對不是什麼善茬,當地提到駱駝,也是把它們當做害獸對待,會定期獵殺一部分駱駝,尤其是在乾旱少雨年份。
比如:2019年-2020年澳大利亞發生了一場
震驚世界的森林大火,森林大火和乾旱導致大量駱駝被迫遷到當地鄉村社區,讓當地本就稀缺的植物、飲用水變得更加緊張,甚至還破壞基礎建設和威脅過往車輛,所以大火之後,澳大利亞立即開始射殺駱駝。
為了更好地獵殺駱駝,當地還發明了“猶大項圈”,這是一種帶有定位功能的項圈,他們把“猶大項圈”裝在其中一頭駱駝身上。
由於駱駝屬於群居動物,帶有猶大項圈的駱駝會加入其他駱駝群,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猶大項圈傳回來的定位找到它所在的駱駝群,然後消滅所有的駱駝,只留下帶有猶大項圈的駱駝。於是,它還會繼續加入其他駱駝群,然後再繼續重複之前的獵殺。因為帶上猶大項圈的駱駝會出賣自己所在的駱駝群,就好像猶大出賣耶穌一樣,所以這種項圈才被叫做“猶大項圈”。
在這些帶有猶大項圈的駱駝中,也有一部分駱駝意識到了自己會駱駝群帶來厄運,於是選擇獨居生活。
按理說,都用到了猶大項圈來對付駱駝了,應該能將駱駝斬草除根了吧!
遺骸的是,並不能!
即便澳大利亞每年花費大量的經費,使用了各種辦法來獵殺駱駝,實際上也沒有能夠徹底地解決駱駝泛濫成災的狀況。野駱駝的泛濫依然是澳大利亞最頭痛的生態問題。
從駱駝個體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被獵殺的,還是帶着“猶大項圈”的,它們只是想要活命而已。
而從澳大利亞當地生態來看,駱駝屬於入侵物種,對當地生態危害非常大,獵殺實屬無奈。
而我們要知道的是,當初把駱駝帶到澳大利亞的是人類,而現在生態被破壞,要對駱駝趕盡殺絕的還是人類,所以,釀成這場慘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