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之聲10月10日訊
10月10日,記者從“喜迎二十大——全市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擦亮‘濱周到’品牌”系列新聞發布會——包容普惠創新提升醫養服務領域專場獲悉,今年以來,我市醫保部門按照“待遇更惠民、辦事更便民、服務更暖民”目標定位,深入推進“醫保為民”工程,為群眾異地就醫、就醫購葯等提供便利,並提高財政補貼標準,減輕個人負擔。
適應人口流動需求,為異地就醫提供便利
出濱就醫手續再簡化。整合簡化異地就醫人員為“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和“臨時外出就醫人員”兩類,“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改為承諾備案制,省內跨市臨時外出就醫取消備案手續,跨省“臨時外出就醫人員”在現場辦理的基礎上增設了手機自助辦理。
來濱就醫更方便。全市173家有住院功能的定點醫療機構全部開通跨省住院聯網結算,240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普通門診聯網結算。在實現省內“一卡通行”基礎上,推進職工個人賬戶跨省“一卡通行”,打破個人賬戶跨省異地使用壁壘,800家定點醫藥機構實現跨省“一卡通行”。省內外雙向開通了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5種門診慢特病病種跨省聯網結算,其中我市21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門診慢特病5個病種跨省結算,實現縣區全覆蓋。參保人享受5種門診慢特病跨省聯網報銷只需要三步,先辦理慢特病,再做好外出就醫地備案,最後出示醫保電子憑證或社保卡就醫。1-8月份,來濱跨省異地住院聯網結算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1.39%,跨省異地門診聯網結算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1倍。
個人負擔再降低。職工和居民“臨時外出就醫人員”首先自付比例統一降低為5%,全省最低。1-8月份,我市參保人跨省異地住院聯網結算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0.25%,跨省異地門診聯網結算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7倍。
據悉,目前,我市已有81人次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就醫,外省的江蘇、河北3人次在我市就醫享受到了“零跑腿”“不墊資”直接聯網結算報銷便利。
推進數據賦能,群眾就醫購葯“掌上辦”
在省內率先啟動“醫保網上購葯+藥店送葯到家”項目。藉助支付寶手機平台,開通支付寶醫保買葯、醫保藥店供葯、平台合作商騎手送葯上門服務,覆蓋所有縣市區。目前共開通藥店259家,線上累計結算購葯6927人次,藥品銷售金額28.55萬元。
在市城區開通“互聯網醫院+門診慢特病”服務。依託濱州市中醫醫院互聯網醫院和新悅康復互聯網醫院,實施線上續方、線上支付、處方流轉、線下取葯、送葯上門服務新模式。目前,以黃河社區機關醫院為基地正在推廣應用,已實現線上購葯126人次,發生醫療費用3.46萬元,醫保基金支付1.47萬元。
布設“24小時醫保智慧雲藥房”。依託實體定點零售藥店,實現24小時互聯網醫院視頻溝通處方服務,滿足群眾夜間購葯需求。目前,在濱醫附院南門、濱城區、惠民縣等已布設投入使用“24小時醫保智慧雲藥房”13台。
突出便民利民惠民,服務送到家門口
全省率先實現基層醫保便民服務站點市縣鄉村全覆蓋。累計建成基層服務站點1752處,經辦服務事項下沉到醫院端和最基層辦理,打造形成“15分鐘醫保服務圈”,經驗作法全省推廣,被人民網、中國醫療保險網刊發。
常態化推進藥品耗材集采改革。全省率先落地人工關節集采政策,被山東台《晚間新聞》和中央台《新聞聯播》採訪報道。全省率先試點開展集採藥品進藥店,打破了只有在醫院住院才能用到集采降價葯的定勢,全市集採藥店達到207家。自主開發了藥品價格公示程序實施大藥房價公示,在市醫保局官網上對50種常用藥品進行價格公示。
提高財政補貼標準,居民醫保待遇可持續
10月1日起,我市啟動2023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工作,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580元增長到610元,同時個人繳費標準由320元提高350元。
參保居民可以享受6類基本醫保待遇:一是普通門診年醫藥費400元限額以內按60%報銷;二是慢性病種類由20種增至43種,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5%;三是納入規範化管理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整體納入保障範圍,按60%報銷,每年支付限額高血壓300元、糖尿病400元,合併兩病及使用胰島素的600元;四是居民三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五是居民大病保險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81元提高到90元,大病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六是基本醫保藥品目錄數量從1500多個增加到28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