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俄羅斯外交部亞洲第三司司長諾茲德列夫表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北約進軍亞太的路線已經清晰,以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為代表的亞太國家,將充當“跳板”,為美歐為主的北約提供軍事依託。
可以證明這一點的預兆是,日本已經在重新武裝,並且宣稱北約的亞太化,有“不可逆性”。
坦白說,從今年6月以來,北約全球化的問題,就一直被西方媒體炒作,但由於亞洲和歐洲地緣政治的形勢不同,大多數人還是不太相信,北約能一直擴張到亞太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首先,從地緣政治的特點來看,北約之所以能在歐洲成立,並且不斷地擴張,核心原因是當年蘇聯建立以後,奉行對外擴張的策略,而歐洲又都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對蘇聯向外輸出無產階級革命那一套,非常恐懼。再加上歐洲各自的力量不足以抗衡蘇聯,所以需要團結起來成立軍事同盟,共同和蘇聯對峙。
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蘇聯奉行擴張主義,對外輸出革命。其性質跟現在的美國對外輸出“顏色革命”有點類似,因此歐洲各國資本家,害怕有一天他們也被革命了,變成社會主義國家。
換句話說,當時蘇聯對歐洲是有切實的威脅,所以才有了北約,但是現在北約滿世界的“擴張入侵”,和其成立的初衷——防守,完全背道而馳。
而這種地緣政治特點,在今天的亞洲並不存在。中國從來不搞向外輸出主義那一套,跟亞洲諸國之間,沒有根本性的矛盾。就算是中日之間,那也是日本想要對外擴張,覬覦中國的領土,而不是中國想吞併日本。
這種背景下,就算北約東擴到了亞洲,按理來說他們之間是無法和歐美諸國一樣,形成牢固的連接紐帶。一個軍事同盟,如果他們沒有強烈的共識,就算建立起來了,也不過是虛有其表。
其次,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當年北約之所以能建立,很大原因是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跟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經濟上是互相割裂的。雙方在經濟上互相制裁和禁運,基本上沒有貿易往來。
這就好比兩個陌生人之間,因為一點利益鬧了矛盾,那就很容易打起來。但現在的亞洲經濟形勢完全不同,不管是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還是美國極力拉攏的東南亞諸國、印度,都跟中國有着緊密的經濟聯繫。
如果學習歐洲搞軍事同盟,進行陣營對抗,那麼首先就要犧牲掉這些經濟利益,對於亞太國家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地緣政治,還是從經濟背景來看,北約想要進軍亞太,都是不太現實的。那麼俄高官的話,又該如何理解呢?日本所謂的北約亞太化,具有“不可逆性”,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件事最終能不能做成,和推動它的人想不想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現在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相關國家,想要推動北約進軍亞太、遏制中國的想法,是很強烈的。他們為此規划了清晰的路徑,推動這件事走向成功。
但像北約進軍亞太這種事關國際格局的大事,最終能不能成功不僅要看美國、日本的意志,還要看中國,俄羅斯,東南亞國家的意志。
這是一個長期互相博弈的過程,不可能說美日為此制定了計劃,就一定能成功。至於日本所謂的“北約亞太化具有不可逆性”,與其說它是日本極力推動北約全球化的宣誓,倒不如說是日本藉助美國想要遏制中國的戰略,突破聯合國限制,重新武裝自己的一個套路。
說白了,作為一個二戰戰敗國,日本在政治軍事上一直受到聯合國限制,早就想要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和“軍事正常化”了,但苦於沒有“合法”的理由。因為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傷害的不僅是中國、也有韓國、美國和亞洲諸國。
如果其不顧周邊國家的反對,直接進行重新武裝,那就等於對抗聯合國,與全世界為敵。但現在,打着幫助美國實現“北約全球化”的旗幟,大肆地發展軍事力量,就可以把壓力甩給美國。
由此就能看出,對於亞洲諸國來說,所謂北約向亞太進軍,只是個虛招,真正的威脅,在於日本這個具有軍國主義潛質的國家,又開始藉此來武裝自己了。這件事情中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而不是遠在歐洲的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