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別名叫做哲孟雄,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南坡,跟尼泊爾、不丹並稱作喜馬拉雅南麓三國。一九七五年,身為南亞大國的印度,將錫金王國吞併到了其版圖中變為錫金邦,錫金王國就這樣從地圖上消失了。那麼,當時有着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十幾億人口的印度,為什麼要以幾十年的滲透,冒着被國際制裁的風險,不惜一切代價地把錫金納進懷中呢?
首先,錫金一直以來都是備受欺凌,早在一八六一年的時候,於東南亞推行殖民統治的英國便強行派兵佔領了錫金,將錫金國王囚禁,更是強迫國王跟英國官員伊登簽訂了受保護國條約。就這樣,錫金的內政外交以及軍事都被英國控制了。雖然名義上是獨立的,但錫金王國已被納進英國的殖民統治當中。
一九四七年,同樣被殖民統治的印度擺脫了英國的控制,宣布獨立。在擺脫了殖民統治以後,印度便開始謀劃自己當南亞印度洋霸主的夢想。不斷地擴張其在南亞地區的勢力範圍,提升其影響力。隨後,印度將目光放在了錫金的身上,也才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
他們借口對英屬殖民地的繼承性,逼迫剛獲得自由沒有多久的錫金王室又簽訂了《維持現狀協定》,把英國曾經於錫金的殖民利益都收為己有。一九七五年二月,印度軍隊軟禁了錫金國王,隨後又操控議會,通過了錫金成為印度一個邦的決議,還搞了一個所謂的公投,錫金最後變成了印度轄下的一個邦。
其次,印度在一九四七年獨立,英國殖民者在退出以前,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內容便是孟加拉西部歸屬於印度,稱為孟加拉邦;東部歸屬於巴基斯坦,稱東巴基斯坦。英國給出這樣子的分配方案,事實上就是將印度東部的6個邦置於巴基斯坦的合圍境地,而印度中部以及東部六邦間的紐帶,只有憑藉南臨東巴基斯坦,北倚錫金不丹,長達二十二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進行聯繫。
要是將東部六邦看作是雞頭的話,西里古里走廊便屬於整隻雞的咽喉要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其安全更是直接決定了印度這個國家的命運,可以說是印度最薄弱的軟肋。而且西里古里走廊位於平原,難於防守,加上地形又是下場,十分容易被切斷。要是開戰了,只需要少量的軍隊將走廊中部控制住,便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鬥效果。
而為了將巴基斯坦的合圍態勢消除掉,印巴自分家以來先後展開過三次印巴戰爭。後來在印度的全力支持下,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脫離,建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且跟印度保持着友好的關係。使得儘管西里古里走廊還存在着,不過已然瓦解了巴基斯坦對印度東部六邦的合圍危險。
最後,來自北部的威脅令印度堅定了將錫金收為己有的決心。儘管西里古里走廊南邊的警報是解除了,不過北部的威脅還是有的。尤其是錫金與不丹之間一片楔形地帶,我國洞朗地區跟西里古里走廊之間的直線距離就只有五十公里。一九六二年中印衝突的時候,我方部隊便是從這一地帶迂迴穿插,從側翼兩面夾擊,將印度軍隊打得潰敗後撤。
所以,針對那錫金跟不丹之間的那片楔形地帶,有印度專家表示,要是我國軍隊並不是在進行自衛反擊,只需要花上兩個小時便可以切斷西里古里走廊,將印度一分為二。到時候,東部的阿薩姆等幾個邦就會不戰自亂。
所以因為對西里古里走廊的擔憂,在中印衝突爆發以後,印度一改此前對錫金的殖民統治,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錫金吞併,好把那裡變成對抗我國的重要戰略防禦支點。
有一句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數百年來一直飽受殖民統治的錫金,在被印度侵吞以後,並沒有引起國際的關注跟聲援。這也是因為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時候,美蘇兩國還處於冷戰時期,都想要把印度這個南亞最大的勢力國拉攏過去,所以對印度的行為就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錫金也迎來了自己悲劇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