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發布會上,有記者就“美國官員近期向媒體表示,關於減少伊朗原油進口的有關事項,美國已經和中國進行了外交接觸”這件事向中方提問。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對於中國和伊朗的正常貿易來往,中國一直有着明確而且具備連貫性的立場。中國和伊朗的商貿來往一直遵循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在國際法的體系內平等開展。而有關國家進行的單邊制裁行為,中國堅決予以反對,中國也敦促美國,儘快解除對第三方實體以及個人的長臂管轄。伊朗和中國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美國一些官員對這一言論,無疑是對中伊兩國關係的離間。
據悉,3月27日,中國與伊朗正式簽訂一份期限為25年的協議。協議內容囊括了經濟、政治、戰略等各方面合作。據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投資伊朗電信、基礎設施等數十個領域,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並將獲得伊朗的常規石油供應。這一協議為受到美國制裁的伊朗帶來了“救命”的資金和技術,也為我國解決了石油供應問題,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是,長達二十五年的協議期限,也同樣表現出中伊之間的戰略互信。自然引起了美國方面的不滿,甚至對伊朗下了最後的通牒,包括禁止向中國提供石油。
7月19日,據《華爾街日報》消息顯示,一位美國官員就伊核協議這一問題透露了美國如今的態度,其強調倘若有關這項協議的談判工作最終失敗,那麼美國政府在此之後或許會採取更為強硬的制裁措施來針對伊朗。這些制裁行動當中也包括了對伊朗的石油出口進行限制,這也意味着中國和伊朗之間的石油貿易也會因此受到相應的限制。
但伊朗並未對美國的制裁表示屈服,特別是有了中國的支持後,底氣十足。
9月21日,伊朗總統萊希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言,這是他就任伊總統後首次在國際舞台上亮相。
萊希發言的矛頭直指美國,對美國霸權的“終結”表示歡迎,稱美國霸權體系在國內外都失去公信。“今天,世界不關心是‘美國優先’還是‘美國回來了’”。痛批制裁是美國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的新方式,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醫藥實施禁運是犯了反人類罪。強調,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15份報告都證明伊朗信守承諾,但美國沒有履行其解除制裁的義務,反而繼續對伊朗人民施加更多的制裁,伊朗不再相信美國所做的承諾。
而中國對與拜登政府的制裁,華春瑩在29日強調,關於中國和伊朗正常的經貿合作問題,中方立場是非常明確、一貫的。或許美國自己也沒有想到,在苦等兩個月後等來的會是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