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大家好,我是貓醫生方便袋。作為一隻成功‘上岸’的治癒系小貓,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從8000平米豪宅里醒來後,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幫助那些因為厭學或情緒問題而掙扎的人類小夥伴……”
成為“貓醫生”的“方便袋” 圖據受訪者
當一隻圓頭圓腦、呆萌可愛又情緒穩定的流浪狸花貓,搖身一變成為治癒人類心靈的“貓醫生”,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卻真實發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家名為智善心理的心理醫院。
當然,這隻貓咪也“來頭不小”,是網絡中知名度極高的流浪貓救助機構“貓德學院”的“明星學員”。在2021年10月,它被一隻方便袋“打包”帶到了貓德學院,結束了四處流浪的生活,並由此得名“方便袋”。2025年的3月,“方便袋”正式“上崗”,成為了一名療愈人類心靈的“貓醫生”,主要輔助治療厭學和抑鬱症的患者。
在這看似神奇的經歷中,流浪貓“方便袋”是如何成為一名“貓醫生”的?寵物療愈又是怎樣幫助人們緩解心理問題的?近日,就在“方便袋”的事迹走紅之際,封面新聞獨家專訪了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原主任、濟南智善心理醫院院長張敬懸,以及在貓德學院與“方便袋”相處多年的小曹(化名),將“方便袋”的故事緩緩道來。這是一個包裹着愛意、治癒與溫暖的故事,就像撫摸過貓咪蓬鬆的毛髮時,手指間感受到的柔軟與溫度。
一隻被方便袋裝回家的流浪貓
“它平等地喜歡每一個人”
圓圓的臉蛋配上粉紅色的鼻子,胖胖的身子像是一條大海參;總是出現在人的周圍,親昵地蹭着人類的手心,翻身露出柔軟的肚皮……網絡中,不少喜歡貓咪或關注流浪貓救助的網友,想必不會對“方便袋”感到陌生,它常常出現在小曹和貓德學院發布的視頻中,接受着人類的撫摸、揉捏,卻絲毫沒有不耐煩和躲避。
作為一隻曾有過流浪經歷的貓咪,“方便袋”這樣“喜歡人”的性格可以稱得上是萬里挑一,在野外時期就因性格太好,被方便袋提着就裝回了家。正因於此,“方便袋”也治癒了在2023年加入貓德學院的小曹。當時,想領養一隻流浪貓的小曹在機緣巧合下入職了貓德學院,成為了一名專職的流浪貓救助者,也開始與“方便袋”朝夕相處。這隻性格黏人的小貓咪,常常出現在小曹的身邊,陪伴着她走過職場新人的尷尬期,化解着她剛加入貓德學院時的不安。
在小曹的視頻里常能看到“方便袋”的身影 圖據視頻截圖
2025年,搬入新辦公場所的貓德學院沒有足夠的房間,加上“方便袋”的體型較大沒法與一些貓咪混養,為了它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貓德學院決定為它尋找領養的家庭。就在這時,智善心理醫院的出現,讓事情發生了一些奇妙的變化。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關注寵物輔助治療這一領域,也關注寵物對於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治療。”張敬懸介紹道,在深入了解國外的相關研究數據及成果的支撐下,他們也開始計劃要在智善心理引入寵物輔助治療。“貓德學院在網絡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的員工也查看了很多視頻。在與貓德學院對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方便袋的性格和成長經歷,特別適合對孩子提供幫助。”
情緒穩定,對人熱情,就像小曹所說的那樣,“方便袋平等地喜歡每一個人”。在醫院的面試過程中,“方便袋”一如既往表現優異,很順利地通過了面試。“其實,一般來說在野外流浪過的貓咪,都比較有個性,而且對人有一定的警惕性。”但方便袋除外,天生喜歡人類的它,在流浪時期就已經十分黏人。所以,成為治癒人類心靈的“貓醫生”,也算是順勢而為。“它好像生來就是吃這碗飯的。”小曹這樣說。
成為“貓醫生”的“方便袋” 圖據視頻截圖
“面試的時候,就能感受到‘方便袋’特別溫和,目光的穿透力特彆強,眼神特別清澈。而且它體型也特別好,特別有力量,讓人感到充滿了陽光。”張敬懸說道,“方便袋”儘管經歷了一段流浪的過程,但依然散發出生命的活力。“這部分特別感人,它的經歷也很適合去鼓勵厭學的孩子。”
每天從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醒來
“貓醫生”已接診120餘人
“方醫生”工作室 圖據受訪者
來到位於濟南市的智善心理醫院,走進掛有“方醫生”工作室標誌牌的房間,就能看到在近100多平方米的大辦公室中,擺放着各種小玩具、貓抓板、自動餵食器,以及一張超大的貓咪床。每天醒來,“方醫生”就在這裡開啟了自己的“工作”日常。它熱情地接待着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小朋友、大朋友,面對來自人類的撫摸毫不躲避,而是目光溫柔注視着對方,還不時露出柔軟的肚皮邀請人類觸摸。
“方便袋”的辦公室 圖據受訪者
而為了迎接“方便袋”的到來,心理醫院也做了許多工作,譬如為了貓咪的安全着想,做了全屋的封窗,還採購了專業的監控設備,便於更好地觀察“方便袋”的狀態。“作為一位心理治療師,如果自己的心態都不好,那不可能幫到別人。所以,我們首先要讓‘方便袋’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及良好的健康狀態和心理狀態。”張敬懸這樣說道。也正因這間超大的辦公室,“方便袋”在網絡中還收穫了“方主任”的稱號,有的網友打趣,“方醫生的辦公室比我的工位大多了”。
心理醫院中展示的關於動物輔助治療的介紹 圖據受訪者
“目前,‘方便袋’已經接診了120餘位有需求的孩子,算下來,幾乎每天它都會接待近10位(其中包含5-7位每日固定來訪)有需求的人類。”張敬懸表示,“方便袋”所進行的工作內容,屬於醫院正在啟動的“厭學青少年php護航項目”。在這一項目中,引入了動物輔助治療的創新療法,通過貓醫生療愈、互動提升青少年的情緒表達能力。“據我們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這應該是國內首位‘貓醫生’,至少我們查到的是這樣。”
那作為“貓醫生”,“方便袋”在工作中有哪些內容是“人類醫生”難以達到的呢?採訪中,張敬懸也提到了這一點,除去“方便袋”本身的故事對小朋友們具有鼓勵作用,激發他們自我成長的力量。同時,青少年們在與貓咪相處的過程中,貓咪無條件的陪伴,對孩子的愛和真誠,也讓孩子容易對其建立依戀關係。
“方醫生”的工作日常 圖據受訪者
“有很多孩子出現厭學以後,他和別人交往中會出現社會交往壓力,甚至嚴重的會出現社恐、社死。所以和心理醫生的交流中,也會出現防備的姿態,還會因為父母的期待承擔更多的壓力。但跟小動物的相處,他們不會有這種壓力。”再來,張敬懸也說起,國外的一些研究數據顯示,孩子們跟小動物的相處過程中,激素水平的分泌也是不同的,能讓產生快樂的激素分泌更多。
此外,張敬懸也談到與貓德學院合作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認為這些流浪貓中有着不少感人的故事,當把這些故事告訴孩子們時,他們也能察覺到其中暗藏的能量與價值。“他們能夠從中投射也好、共情也好,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去體驗。”
“我們很為‘方便袋’感到驕傲。”小曹這樣告訴記者。其實在最早前,小曹也猶豫過,她希望可以直接為“方便袋”找一個領養的家庭,安穩舒適的度過“貓生”。但同時,貓德學院中也有人認為,“方便袋”可以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實現更多的價值。權衡過後,小曹也贊成“方便袋”成為一名“貓醫生”。
小曹說,她時常通過監控設備來觀看“方便袋”的舉動,也在去探望的過程中,聽專門照顧“方便袋”的工作人員說起它“工作”時的趣事兒。“能勝任這份工作的小貓咪太少了,但‘方便袋’做到了。不是說性格好就能幹這個工作,‘方便袋’就是方方面面的適合,它還這麼聰明。”小曹說起“方便袋”接診時的一個奇妙的經歷,有次它同時接診了三位患者,它居然會輪流地去照顧每一位患者,顧及在場每一位人類的情緒。“它完全是‘雨露均沾’,這個蹭一下、那個蹭一下,不會讓人孤零零地待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